陪伴,是与他人一起进入心灵深处探险,而非肩负共同走出幽谷的责任。~AlanD.Wolfelt~
作为临床心理师,我的专长在儿童复健心理领域,癌症末期病患对我而言相对陌生;该如何陪伴癌症病童及其家庭走完最后一哩路?在接到这照会单后,不禁陷入思索。
18岁阿纶正为考上大学兴奋之际,却被诊断出癌症腹膜转移并发腹膜炎,医师评估病情及预后并不乐观;但,阿纶对自己即将展开的人生还有无限盼望,父亲也对治疗抱持高度期待,因而治疗团队照会临床心理师,希望协助个案心理调适。
第一次到病房和阿纶会谈,父亲数落起阿纶一向不良的饮食习惯及贪懒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从年轻时就脚踏实地打拼的父亲,自我要求甚高;「遇到了,就面对」、「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他强抑伤心,要求阿纶坚强面对罹病的事实。
病榻上的阿纶已十分虚弱,却忿恨不平地诘问:「为什么在这时候生病?」、「为什么检查出来是恶性的?若是良性的,切除就好了!」他对父亲的要求不以为然,赌气地说:「反正我就是不成材、没用!」、「干脆闭上眼睛、不要再睁开,这样就可以重新来过!」
我能同理阿纶生气、难过的情绪,很好奇:如果不是这场病,他的志向和兴趣是什么呢?阿纶谈起自己最爱吃美食、看动漫,也曾想过要当律师或医师,但,这一切已不可能了,「在梦里实现吧!」父亲这时听出了孩子的挫折和绝望,态度顿时松动了,本来看似冲突的父子对话,严父态度开始放软:「我说我的,要听就听,你走想走的路吧!」
再次进到病房时,阿纶正在休息,父亲提起前次会谈阿纶在说出了心里的话之后,当晚果然好睡多了。这次他卸下严父的角色,夸起阿纶从小记忆力好、成绩不错,没遇过什么挫折,没想到,第一次面对的,却是如此严峻的考验。
几次会谈后,我担心强调要坚强面对的阿纶父亲,终有一天无法承受丧子的失落;这时,他自承从我第一次访视起,他就有预感:自己迟早会失去爱子。他跟医师及病友讨论化疗结果,「最坏的情况就是看不到人了,就这样!」他强忍疲累及伤痛,语气依旧坚定,「孩子是父母心头上的一块肉」,即使希望渺茫,父母守护孩子的决心,到最后一刻也不会动摇。
对于阿纶父子的情况,我深觉感伤且无能为力,望着廊外的枝枒在风的吹拂下颤动,树叶最终仍飘了下来。「该如何陪伴儿癌病患及家庭走这一段路,让他们不致太过忧伤?」,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心中,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我试着在陪伴过程中,改变一向快速、忙碌的步调,放慢脚步,尝试去倾听、去了解。我能充分同理阿纶及父母面对病魔,身、心所受的苦,也趁著阿纶还有力气表达时,鼓励他们坦诚地沟通。
阿纶在过世前两天,艺术治疗师引导阿纶向父亲道谢及道爱,听到阿纶说出:「多谢您的照顾」时,这位铁汉父亲顿时老泪纵横,他自剖:「看着儿子的形体一点一点地消失,那样的痛楚,销魂蚀骨。」我们也为之鼻酸。
备受推崇北美悲伤教育学者爱伦?沃福特(AlanD.Wolfelt)曾以这样的诗句,为「陪伴」做了贴切的描述:
「陪伴」是保持静止,而非急着前行;是发现沉默的奥妙,而非用言语填满每一痛苦的片刻;
是用心倾听、而非用脑分析;是见证他人的挣扎历程,非指导他们脱离挣扎;是出席他人的痛苦,而非加强秩序与逻辑;与另一个人一起进入心灵深处探险,而非肩负走出幽谷的责任。
感谢阿纶及家人用他们的生命故事,带领我体会陪伴这门功课的重要,让我更加坚定地在这条路上探问并学习。
(作者为台大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临床心理师)
(*本文原文《陪伴,心灵深度的探险》刊登于安宁照顾基金会,授权杂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