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双庙集镇:双庙即是双忠庙的简称,此庙为唐代所建,清末庙尚存,民国年间损坏;但双忠庙的名称却以地名保存下来;五河县治北10公里有双庙集,是区乡所在地。该位于寿县东南方,距县城80公里,距省城合肥70公里,该镇党政领导班子结合镇情,以为民办事聚民心为主题,以抓党建保经济聚党心为中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施“农业兴镇,工业强镇,引资富镇”的发展思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集中精力做深,做实各项工作,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均衡和谐发展。
芜湖市哪里有道教祠堂,如钟离庙,三清观什么的
“美丽南方”石埠农村旅游区
石埠位于广西首府绿都南宁市西部,距市中心15公里,人口4万多,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东临相思湖,南接南昆铁路金鸡段,西邻江西镇,北至金沙湖风景旅游区,324国道、大学西路、堤园路、南坛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乡村柏油公路交织,交通十分便利;自然田园风光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环绕一江(邕江)、一湖(金沙湖)、一岛(太阳岛),原生橄榄树林遍布和安、永安、忠良等村,绿叶成荫,景色宜人,素有“美丽南方”之称,乃广西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的诞生地。
总体发展规划
石埠街道办事处从2006年到2010年,分三个阶段,为解决“三农问题”,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一切以农民群众利益为主,一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一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着点”为主题的三个“一切”的具体要求下,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种植百合花、甜瓜、百香果等特色、规模、现代农业和发展“农家乐”,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把石埠街道办事处忠良、永安、和安、乐洲、老口和兴贤等6个行政村共48平方公里打造、建设成为一个以“美丽南方”为文化底蕴,以“领略自然田园风光与运动健康”为主题,重点发展新农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田园风光旅游、工业旅游,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村旅游区,建设成为南宁市美丽的“后花园”。
“美丽南方”旅游主题
“美丽南方”
石埠农村旅游区由“五大块”的组成主题:农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田园风光旅游、工业旅游、农家乐,总面积达48平方公里,辐射忠良、永安、和安、乐洲、老口和兴贤等6个村。
“美丽南方”旅游主线
石埠奶牛基地——石埠百合花基地——石埠甜瓜基地——石埠田园风光——三叉塘——太阳岛——石埠农业观光园——“美丽南方”农民新村——双忠庙——陆地故居——特色农舍、绿色庭院———教育农园——市民休闲农园——橄榄林——黄氏榕园
电话:0771-3250069
地址:南宁市石埠忠良村
芜湖在历史上有不少道教宫观,也有不少佛教寺庙。在道教兴盛时,道士占用一些佛寺;衰微时,佛徒也占用一些道观。有些寺、观,僧道交替主持。一些忠臣烈士祠堂,也有僧道住持守护。自三国东吴以来,芜湖曾为道教专有的主要宫、观、祠殿如下。
一、芜湖城隍庙
建于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也是我国有史记载的建造最早的城隍庙,原址在县治东,后毁,现旧址在今皖南影剧院。解放前有道士20多人。
二、蟂矶庙
传说是三国时期,为祀孙权之妹、刘备夫人孙尚香所建。后庙毁于兵乱。道士谢德仙捐资重建,正殿设李老君诸天像,另殿位夫人像于中,后楼祀于龙于旁。募和阳之民翁氏施田四百二十余亩,资香火供花之用,祠历唐宋,宋徽宗曾饬封为宁渊观,祝者(道士)王隐山、孙曾纲协力修复此庙。明时,明太祖平汉,溯江次于矶,御制诗金牌一扇,以其生贞死灵而奇之也。清时,曾毁于太平军与湘军交战战火。同治五年(1866),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重修如旧观,并“将一切香火田产印契,交主持僧执管,不准地方劣绅干预侵占。若僧不法,亦随时逐换。”此时,蟂矶改属佛徒住持。咸丰年时,蟂矶已淤联北岸,不复在江中,解放后地属无为县,庙已不存。
三、李卫公祠
建于唐时,祀唐初大将李靖。宋代芜湖县令沈端节往祠求雨救旱,果于三日后得雨,乃于山顶建“喜雨亭”,此后即为芜湖道士作法祈雨之所。嘉庆年间亭毁,改建“三茅真君殿”。
四、双忠庙
又名天曹庙,始建于唐,位于邑之河南来远铺。宋代因民詹寿之得睢阳张公巡木像,重立庙祀之,同时记唐侍御使许远。立张公手提安禄山之头大神像,敬其在“安史之乱”中死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0),以河北之民往河南祭祀不便,募款在县治后马田仓另立双忠庙,万历四十四年(1615)火灾毁。道首王承宗、刘麟应,雕天曹像暂厝于东能仁寺后殿。另于北门内桑枣园社仓原址,募河北商民集资重建双忠庙,同时供天花娘娘,亦称天花庙。康熙六十一年(1722)增建石坊牌。咸丰年间,庙毁于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火,石坊犹存。光绪年间重建。俗你:“曹家老庙”。亦称:“瘟司庙”,又称:暖庙,专管天花瘟神,民皆敬畏,祀奉不敢怠忽,为芜湖重要道观。解放后道士蒯南和仍为住持,时人只知为天花庙。
五、三圣祠
位于白马山,唐时始建,宋元有遗宫。祀三圣公(灵威公、灵?公、灵显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改封为“王”,似属五猖庙之类。明初敕令三圣祠改名“护明寺”。明成化年间,寺圯,道士葛志宽费时二十年募化鼎新,明末清初又毁于战乱。当地绅士在遗址建“娘娘殿”,祀“天花圣姥娘娘”。
六、东岳庙
在吉祥寺左(今公安街),圯泰山之神。自宋及元,均为芜湖道教香火胜地。明初圯败水浸。洪武三十年(1397),县官绅重新鼎修,大殿供朱洪武生像与东岳大帝并列。有道士二十多人,为火居道士,直到解放前后,仍有道士项昌树、李道荣、李小荣、王忠贵等人。
七、宁渊观
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敕建蟂矶庙,名宁渊观。邑人以江心远隔,且恶蟂矶之名,遂改建于距城西三里?圣祠废址(今下长街),门对中江,规模宏伟,为芜湖道观之最。抗日战争期间,为一贯道所占用。解放前后还有道士柳紫宾、柳成发、吴先洲等。今观舍改建为“宁渊小学”。
八、昭祐庙
元世祖忽必烈敕建,祀芜湖人陶居仁(陶为南宋参军,在镇江抗金,战死殉国)。并赐祭田二顷,御题昭祐庙。明洪熙元年(1425)敕重建。
九、关帝庙
邑河南大江口,明隆庆元年(1567)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建于东能仁寺山门旁。供关羽神像,规模宏大。此为道教占佛寺之一例。
十、王公祠
古门外陶塘边,明时建。明成化七年(1471)芜湖设水部分司,首任水部榷使王臣卒于职,建庙祀之。清康熙九年(1670)水部税并入户曹,复祀王公于南岸关道署之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建祠于陶塘北岸,正厅七间,另平房七间,围墙石岸,祀王公于正厅,并有碑记。
十一、全真宫
在升仙垾,清顺治九年(1652),奉天林中瑶兄弟俩居芜,财地筑道院丛林,为远来道士栖息之所,建有玉皇殿三间,斗姥宫以及廓庑云房。清乾隆五十年(1785)芜道尹陈圣修增建真武殿。清嘉庆四年(1799),观察宋镕又建孚祐宫,祐吕祖。清光绪末年(1909),废为道尹署,后为皖南镇寺使署,再后为李鸿章家族所占有。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中山纪念堂。解放后,建工人文化宫大楼。
十二、净乐宫在鹤儿山,旁有留仙亭,供玉皇斗姥。现净乐宫早毁,留仙亭无踪可寻。
十三、袁太常祠
位中江书院尊经阁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敕建,祀袁昶。清廷赐祭田五十六亩二分,召道士住持。
十四、龙王庙
春宣门内察院东首,清同治初建正殿三楹,卷棚门阶,极为恢宏,处为垣墉,后毁。余基被辟为中江书院。另识舟亭西南,有旧龙玉庙,清同治年间改建龙王行宫。此外,下水门河沿、河南岸西瓜墩、东门外梅家荡等十多处,均有龙王庙。
据上所列,芜湖共有道观四十八所,按年代分,东吴2、唐5、南唐1、两宋2、元1、明10、清10、年代无考17。但是,土地庙遍立村头,龙王庙所在皆有,几乎家家均设灶神龛位,而财神、仙姑则是商家必供,其数目难以统计。
到民国时期,芜湖再未建过道观,历代原道观相继颓废,解放初芜湖尚有项昌树等道士27人,都是正一道,即俗称火居道士,各有家室、职业,有的家居,有的住道观善堂。1956年以后,绝大部分参加了社会工作,芜湖道教组织消失。所存道观善堂,均因城市建设需要,大部分被拆除,少数道教房产,由市佛教协会代管租予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