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要求》(简称《技术要求》)由国内15个单位参与编写,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作为承担单位并主持编写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I)、河北省地矿中心实验室等14个单位作为协助单位参与编写。
本技术要求的工作程序主要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管理模式为基础,有机融入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阶段式场地调查与评价程序。《技术要求》中的场地预研究相当于国际上场地初步调查和探索性调查的一部分,《技术要求》中场地调查相当于国际上场地探索性调查的一部分和详细场地调查。《技术要求》分别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评价和风险评价其实是发达国家层级评价程序的一种体现。
本技术要求从接受调查任务明确调查目的入手,根据任务要求开展设计编写前的场地预研究工作。场地预研究工作为设计编写提供工作方法、内容和实物工作量等方面的依据,主要由资料收集、踏勘和初步分析三部分构成。资料收集是预研究阶段的基础,尽量把与场地相关的所有资料收集完整,在此基础上进行踏勘核实资料的可信度并进一步获取场地资料,完成资料收集和踏勘后,对前期工作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并初步了解场地污染的基本特征。根据预研究阶段的工作,确定工作方法与工作量,进行设计编写。设计通过审批后,按照设计要求,依序开展污染源调查、土壤污染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场地污染受体调查。调查完成后,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根据调查与评价结果,布置地下水长期监测工作。最后是调查、评价、监测的成果集成。
本技术要求工作程序连贯性强,凸显了地质工作特色。
本技术要求重点侧重调查,风险评价作为污染场地调查的出口,对污染场地的土壤与地下水做一个预测评估。本技术要求设置的污染源调查、土壤污染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污染受体调查五个调查内容,既考虑了场地污染调查的系统性,即将污染源、土壤和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调查,又考虑了污染的传递和作用过程,即污染源-途径-受体。前面的调查内容是后续调查的基础,且兼顾到后续调查的需要,避免了重复工作量。总之,调查内容的设置,保证了调查过程是一个全面、系统、有序、连续的过程。
本技术要求给出的调查方法诸如地面调查法、便携式仪器筛查法、地球物理勘查方法、钻探方法、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等是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写进技术要求的。其他的调查方法如遥感技术、同位素技术、微生物技术等可作为推荐方法。上述调查方法贯穿于所有的调查内容,有的服务于专有调查内容,有的可服务于多个调查内容。方法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综合与验证关系,比如地球物理勘查与钻探调查的关系就是利用物探技术先给钻探寻找出污染场地异常点或者异常带,再由钻探进行详细直接深入调查与验证。
《技术要求》中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评价采用的评价方法都是一些常用的方法,不对评价公式表达的科学性作深入探究,只是将其表达实质作了概括性表述。土壤与地下水的风险评价在本《技术要求》中分开论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也可参考其他定量方法进行定量评价。地下水风险污染评价采用标浓度反演法和过程模拟法两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其核心内容都是在考虑自然净化条件下采用水流溶质运移模型进行模拟计算。
地下水监测是为了掌握地下水流场、污染物浓度、污染羽分布范围的长期动态变化,验证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假设和结论,提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治理的方向。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技术要求》适用于由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场地污染调查,不适用于由放射性污染引起的场地污染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基岩裂隙和岩溶地区的场地污染调查可参照使用。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项目中进行了实际应用,比如石油类污染场地、污灌类污染场地、农药类污染场地等,效果良好。另外其他单位也对本技术要求进行了试用,反映良好。
三、推广转化方式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要求》成果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的方式向社会和专业队伍发布。通过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形式扩大其试用范围,提高其在场地污染调查领域的影响力。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魏玉梅 蔡五田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05号
邮政编码:071051
联系电话:0312-5908510,0312-5908671
电子邮件:weiyumei@chegs,caiwutian@yahoo
高陡边坡地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示范
(一)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税收风险评估分局)
1、工作职责:负责对市局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确定的重点税源管理分局所辖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以及市局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指定的涉及一般税源管理分局的行业评估工作;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包括牵头建立和维护分行业、分税种、分行为的评估指标和模型,按户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制定、维护税收风险检索规则,确定纳税人税收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关机构或岗位。
2、办公地点:邳州市花园路50号。
负责人:耿玉长
邮政编码:221300
(二)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重点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全市范围内重点税源户的管理,具体为:市本级企业;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房地产、建筑企业;辖区内规模以上其他企业。负责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管理。
2、工作职责:负责按计划完成各项地方税收、基金(费)收入任务;负责本分局管辖范围内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负责重点税源户的宏观、微观分析;负责本分局税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责与地方党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承担相关的协税护税工作任务。
2、办公地点:邳州市民主路财政局培训中心(市委党校对过)。
负责人:贾 威
邮政编码:221300
(三)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四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邳州市运河镇、开发区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
2、工作职责:负责按计划完成各项地方税收、基金(费)收入任务;负责本分局税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责与地方党政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工作;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为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建立和谐征纳关系。
3、办公地点:邳州市东兴路欧洲商城楼下(运东派出所北侧)。
负责人:朱克涤
邮政编码:221300
(四)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五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官湖镇、邳城镇、戴圩镇、陈楼镇、炮车镇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
2、工作职责:同第四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2、办公地点:邳州市官湖镇。
负责人:赵震
邮政编码:221321
(五)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六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铁富镇、邢楼镇、戴庄镇、岔河镇、四户镇、邹庄镇、港上镇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
2、工作职责:同第四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3、办公地点:邳州市铁富镇。
负责人:沈庆贺
邮政编码:221331
(六)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七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土山镇、新河镇、议堂镇、八路镇、占城镇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
2、工作职责:同第四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3、办公地点:邳州市土山镇。
负责人:吕鑫
邮政编码:221311
(七)邳州市地方税务局第八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1、管辖范围:负责碾庄镇 、赵墩镇、八义集镇、宿羊山镇、车夫山镇、燕子埠镇范围内除应由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管理外其他纳税人的税源监控管理。
2、工作职责:同第四税务分局(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3、办公地点:邳州市八义集镇(负责碾庄镇、赵墩镇、八义集镇);邳州市宿羊山镇(负责宿羊山镇、车夫山镇、燕子埠镇)。
负责人:张辉
邮政编码:221361
一、内容概述
本项目主要目标为以三峡库区奉节县新城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进行以高边坡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试验研究,开展以高边坡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示范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山区城市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积累经验。项目主要任务包括奉节新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奉节新城区监测系统优化、风险评估理论及评估方法研究、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示范5个方面内容。
项目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对野外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新城区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为区域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2)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方面将新城区的监测预警数据动态分析作为对新城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价(治理后的工程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监测数据位移曲线的分析,对区域及单个灾害体的稳定性进行半定量分析评价。在治理前的单体危险性评价方面主要利用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进行分析,采用本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研究的成果(基于GIS技术的分析评价)及其他常用刚体理论分析(如折线传递系数法)方法。在(治理措施采取前)区域危险性评价方面主要采用叠加法进行评价,治理后的区域危险性评价主要是结合区域监测数据分析加人工干预方法对区域进行动态危险性及风险分区评价。
3)通过对2007年、2008年的高边坡调查工作进行总结,结合对圈定的边坡隐患点的破坏机理分析,确定了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层及岩性组合,水的作用(地表水、地下水及库水位变化),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建(构)筑物附加荷载,工程质量等。以上的一种因素或几种因素的不利组合,可能会影响边坡的稳定而导致其失稳,在此基础上结合奉节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运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高边坡点进行了风险评价。单体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基本过程如下:
●边坡的失效概率分析,对于单个边坡的失效概率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边坡的稳定性计算,主要是指下滑力、抗滑力、稳定性系数的计算;②基于稳定性的分析,结合降雨资料、边坡监测成果等,确定边坡的失效概率。
●边坡的失效概率计算。边坡失效概率的计算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因素,其中静态的失效概率计算主要是在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来实现,动态的失效概率计算主要是考虑降雨和监测数据的结果。最终的失效概率以一种定性半定量的方式由稳定性计算的结果并考虑降雨和监测数据综合得到。
4)对于奉节3个主城区(对应3个主监测剖面),结合地质分析及监测资料,分别进行了风险评价,主要结论如下:①对于有争议的三马山滑坡问题,根据对收集资料的分析,结合投入的钻探实物工作量和地面调查,认为三马山地段作为整体滑坡证据不足,但三马山地段靠近长江前缘的猴子石滑坡、植物油厂滑坡、老房子滑坡是存在的,三马山地段地层突变主要为东西向三马山断层所致,以构造作用为主,除三马山前缘水位变动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外,其余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剖面整体处于稳定状态;②对于有争议的宝塔坪滑坡,通过调查,项目组认为其是一个受构造和重力卸荷双重作用的变形体,总体上基本稳定,潜在变形部位主要集中于沿江大道和原地形冲沟的侧壁;③王家坪剖面的王家坪滑坡是存在的,主要高风险区集中于滑坡中上部,主要受控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
5)在影响新城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诸多因素中,选取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裂隙发育程度、斜坡结构、斜坡有效临空面、降雨强度、地下水丰富程度、灾点分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长江水位影响等参数作为评价因子,结合易损性评价结果对新城区进行了综合风险分区评价。综合风险分区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它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实质和决策要求达到的目标,把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按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隶属度关系将各因素按照不同的层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把最低层和最高层的相互重要权重或相对优劣顺序排列出来。根据风险分析,除个别高边坡隐患区域外,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沿江175~145m水位变动带及其牵动影响区。
6)针对奉节多年监测工作的实际,在对奉节新城区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钻孔深部位移监测、滑坡光纤推力监测、地下水位动态监测、GPS监测和降雨量监测为主要监测方法的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监测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的应用性研究,做到了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网络传输,实现了数据网上共享。
通过几年的研究工作,在监测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研制、实时监测网点建设、监测数据库建设以及监测成果发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成功建立了高陡边坡地质灾害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示范站,取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及时通过网站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掌握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建设的全部技术,能够为今后类似地区建设实时监测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7)在奉节新城区空间数据的基础上以及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GIS(arcgis server 9.3以及arcengine 9.3)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融GIS技术、RS技术、DB技术和Web技术于一体的“奉节新城区高边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符合国土、防灾部门要求,系统的功能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可为决策部门防灾减灾的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信息共享支持技术。
8)在对新城区综合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单体及区域风险评价结果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本项目应用主要在奉节新城区,项目组在新城区开展了以高边坡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类似山区城市开展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积累了一定经验,高边坡监测预警成果得到了奉节县政府的肯定。
三、推广转化方式
可通过会议交流、技术咨询方式推广本项目在监测预警、风险管理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联系人:郭启锋
通讯地址:成都市郫县成都现代工业港北区港华路139号
邮政编码:611734
联系电话:028-66529383
电子邮件:gqf2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