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城镇,原与石狮、涵江并称福建“三大名镇”。石码原名石奚谷,唐以前尚是内海海滨,明宣德年间改称锦江,明弘治以后,“都人以当地海潮上下湍激,屡有崩溃,乃沿江垒石筑十二坝以障之”,故名“石码”,由此沿袭至今。
龙海人把石码镇的老街区称为“石码街”,如今的石码街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市镇格局。
以“解放”命名的东西南北四条干道集合于老城的中心,形成相互垂直的轴线。轴线以东、以北,各有一条次要的轴线,交叉形成井字型的两横两纵格局,编织起老城的架构,铺陈于锦江之滨。
妻子家在石码。快三十年进进出出,感受到石码的些许变化,比如石板的替换,而总体的印象还是当年的样子。
第一次来石码是92年吧!是华纶的同事陪着来石码,从角美转车。到女友家时,女友的母亲在家,她父亲出差不在家。我们当时也是走街串巷,刚好碰到有人家在办丧事,我就觉得晦气。同事就尽力安慰我。而今见过诸多猝不及防的世事,心态平和了许多。
九龙江从上游逶迤而来,流经石码的地域叫“锦江”。 从鸟瞰图是以前石码的分布,还没有锦江的时候。
明宣德年间,石码(当时叫石溪)的十社乡民在此江段赛龙舟夺锦标,“锦江”叫法由此而生。
锦江也成了石码的代名词。锦江,见证了石码的沧桑巨变。
明弘治元年开设锦江埠,已是闽南水路运输的枢纽。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澄月港的对外开放,锦江走上了繁荣大道。
到了清代、民国更是昌盛至极:千帆竞渡,万商云集,“南漳名胜地,石码更称雄!金厦如襟带,澎台接舰艟 ……”
沿着打石街从东向西走,最蔚为奇观的当属处于小镇最繁华的打石街正中央的“宛南亭寺”,这里常年香火不断,是不少信佛者、善男信女常来的地方。1997年10月由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宛南亭古称骑港佛祖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石码市政再度进行建设,开辟马路时,因寺位于街中,本来打算拆毁,但因宛南亭两旁商户自愿把门前往后退让数尺,所以才没有拆毁。它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再度重建。
宛南亭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17.18平方米,依次为亭、正殿、天井、分堂花园。建筑分两层,底层为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二层钢筋混凝土,莲花瓣圆形屋盖。四周檐尖塑有莲花雕,为中西合一的建筑。
石码中山亭,民国13年北洋军阀张毅部驻石码时建,原名“益思亭”。民国15年北伐军进驻时,改称中山亭。
抗战期间,石码区政府在亭中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废于“文革”。
亭平面为委角四方形,由十二支钢筋水泥柱支撑,通高20米,面阔进深各5.22米。
文字说明多来自网上,特此致谢。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下辖街道办事处包括石码镇、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双第华侨农场、九龙岭林场、程溪农场、良种场、林下林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