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北京时间4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近日正商谈加盟福克斯探照灯的《冒充洛克菲勒的男子》(The Man in the Rockefeller Suit),该片根据马克·希尔(Mark Seal)同名图书改编,取材自真人真事。
克里斯蒂安·卡尔·盖尔哈斯特雷特(Christian Karl Gerhartsreiter)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山脉脚下的一个小镇,父亲是油漆工、母亲是裁缝。瘦小的克里斯遗传了父亲对艺术的热爱,喜欢表演,常常幻想。
并不安于小镇生活的他在1978年前往美国,投奔自己在火车上结识的一对美国夫妇。不过很快他就找到了“新家”。克里斯在报上登广告,谎称自己是来美国读高中的国际交换生,很快就有美国家庭收留了他。但在“新家”里这个年轻人得寸进尺,最终被扫地出门。
此时,克里斯的模仿天赋开始发挥作用,靠着以假乱真的各种口音,他先后为自己编造了各种新的身份,骗过了很多人。他曾冒充**学生混进南加大,也曾在圣马力诺郊区说自己是英国皇室后代,最后他跑到东海岸的纽约,说自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克拉克·洛克菲勒”(Clark Rockefeller)。
克里斯的口音和举止骗过了很多人,凭借着“洛克菲勒”的头衔,他还娶到了斯坦福高材生、哈佛MBA的富家女桑德拉·宝斯(Sandra Boss),两人还生了个女儿。
他们俩的婚姻持续了十几年,都是妻子在外挣钱养家。最终,桑德拉发现丈夫的身份是假的,她要求离婚、并且女儿归她。在拿到一大笔钱后、思女心切的克里斯托弗铤而走险,偷偷把女儿拐走,桑德拉赶紧报警,这时她才发现自己对“老公”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
克里斯的故事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天才雷普利》,事实上曾经也有人怀疑过他的真实身份,但更多的人都被他的花言巧语和架势给糊弄住了,事实上这些人之所以愿意相信他,多少也是为了结交大人物的虚荣心,以及这种关系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3年,被捕归案的克里斯接受谋杀案的审判,原来他被怀疑在加州圣马力诺租住在别人家里时,杀害了房主的养子并将尸体肢解埋在游泳池下。最终克里斯被判入狱27年,2039年才可假释(那时他就78岁了),克里斯不服,向联邦法庭提起上诉,目前该案仍悬而未决。
《冒充洛克菲勒的男子》由David Bar Katz改编剧本,目前还没有导演人选。
班氏试剂,又叫本氏液(Benedict's
reagent),也称本尼迪克特试剂、本尼迪克试剂、本尼迪克试液或本尼迪特试剂,是一种浅蓝色化学试剂。其命名来自于一位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本尼迪克
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1)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
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
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
③把溶液倒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2)其反应原理与斐林试剂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生成Cu(OH)2,Cu(OH)2和可溶性林本宇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Cu(OH)2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OH-,与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时,Cu2+和OH-结合,生成Cu(OH)2,Cu(OH)2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产生Cu(OH)2,Cu(OH)2很容易沉淀析出,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碳酸钠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OH-数量有限,与CuSO4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4)班氏试剂与斐林试剂只适用于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的鉴定,不用于非还原性糖(如蔗糖)的鉴定。
当然,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Cu(OH)2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