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镇因隶属于安徽省舒城县,所以建置沿革必须从舒城县说起: 舒城县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庐江两县地置,治故舒县城,故称舒城县。 建县前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舒地,古为蛮夷聚居地,后为东夷偃姓所建群舒方国集中居住区,历夏、商、西周三代,并为西周分封。春秋时期,随着吴国北上,群舒附吴。鲁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取舒。后,楚北上东渐,为吴楚争夺交战之地,楚很快成其宗主国。群舒亡后,楚没有因旧邑设县。 秦 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设九江郡(治寿春),地属六县(治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 西 汉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次年别置龙舒县,属淮南国。七年(前200年),封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两县。 东 汉 建武四年(公元28年),李宪据舒称帝。是年九月,为马成所斩,入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许昌受封龙舒侯,遂改为龙舒侯国。 三国时期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因地处吴魏交战处,废龙舒、潜县、并入六安县,属扬州庐江郡六安县地。 西 晋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复置龙舒县(今龙河口以上)、舒县(治舒城,今城关镇)地属扬州庐江郡。 东 晋 舒、龙舒二县,仍属扬州庐江郡(初治阳泉,今霍邱临水。后治舒城,今城关镇),后改属豫州(治寿县)。 南北朝时期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代晋,今县境设舒县(治今城关镇),属南豫州庐江郡(治舒城,今城关镇)。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原龙舒县南境属吕亭左县,北仍属舒县。泰始二年(466年),改属西豫州。泰豫元年(472年),属南豫州。 升明三年(466年)四月,齐代宋,仍设舒县(治今城关镇)属豫州庐江郡。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南齐,初仍设舒县(治今城关镇)。后废舒县,改属湘州庐江郡庐江县地。 武定六年(548年),地属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太建五年(573年),陈伐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地属北周。今县境属合州庐江郡庐江县。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县境仍为合州庐江郡庐江县地。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庐江县改属庐州(改合州为庐州)。今县境分属合肥、庐江两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庐州为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建县后历史沿革 唐朝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划合肥县南,庐江县西,置舒城县(治舒城,今城关镇),属淮南道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庐江郡改属淮南节镇;二年十二月,复名庐州。 五代十国时期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舒城县属吴国庐州。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舒城县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镇庐州。 显德五年(758年)三月,后周改德胜军为保信军庐州。 北宋 显德七年(7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舒城县属庐州。至道三年(997年),庐州改属淮南路。熙宁年五年(1072年),庐州改属淮南西路。金天会五年(1127年),北宋亡,仍之。 南宋·金国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舒城县属南宋淮南西路庐州。建炎七年(1134年),庐州曾为刘豫伪齐所括。十一年(1138年),南宋收复庐州。二月,牛皋败金兀术于舒城,地属南宋。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庐州降元,舒城县改属元江淮等处行省淮西道宣慰司。二十八年(1291年),舒城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淮西江北道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收复庐州路,改设庐州府,创江淮行省。后复为元兵所据。二十六年(1366年),复克庐州府,改属江南行省。 明朝 吴二年(163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舒城县仍属江南行省庐州府。是年,八月庐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属南京,后称南直隶。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张献忠破舒城,改名得胜州,进取庐州。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亡,舒城县仍属南直隶庐州府。是年五月,改属南明弘光政权滁和镇。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舒城县仍属南直隶庐州府。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已,舒城县改属江南省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甲寅,庐州府改属安徽省,九年(1670年)四月丁亥,改属庐凤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十三日,改属庐凤颖道。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甲午,舒城县改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甲午,改属皖北道。 咸丰三年(1833年)十月二十九日,太平军占领舒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六日,太平军全部撤出舒城县城。在太平天国建政期间,舒城县属安徽省庐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甲午,改属皖北道。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九日,庐州军政分府光复舒城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废道、府,舒城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改属安徽省安庆道。 民国16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二师克舒城。是年7月,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21年4月,舒城县改属第三区。同年10月,改属第三专区。27年(1938年)6月7日,舒城县国民政府迁往中梅河镇,是年6月8日下午四时,日军侵占舒城县城。29年(1941年)县国民政府迁回舒城。7月改属第二专区。 中国***建政·解放战争后期 民国36年(1947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八旅二十三团解放县城,组建舒六县民主政府(驻毛坦厂),舒城毛竹园、晓天、中梅河、张母桥四个区归属舒六县民主政府 ;组建舒城县民主政府(驻城冲),辖乌沙,杜店、西沙埂、西汤池、西衖、曹家河及庐江马槽,桐城大关区(时称关马区)。是年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舒城县属二专区,舒六县属三专区。民国38年(1949年)元月21日,全县解放,是年5月1日,舒城县人民政府成立,恢复旧域。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年10月1日,建国,舒城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 1955年,舒城县人民政府改称舒城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5月13日,成立舒城县革命委员会。 1979年11月27日,舒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舒城县人民政府。 汤池镇 1992年撤区并乡,将原姚河乡并入汤池镇,称汤池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 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将原城冲乡并入汤池镇,称汤池镇,因庐江县亦有汤池镇,故称西汤池镇,下辖31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 至今未变。
汤池镇的历史沿革
答案 汤池镇因隶属于安徽省舒城县,所以建置沿革必须从舒城县说起: 舒城县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分合肥、庐江两县地置,治故舒县城,故称舒城县。 建县前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舒地,古为蛮夷聚居地,后为东夷偃姓所建群舒方国集中居住区,历夏、商、西周三代,并为西周分封。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