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我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之一:从1907年第一次发掘汉简以来的100年间,甘肃省敦煌地区共出土11批汉简,总数已经超过25000枚。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批出土的700余枚汉简,是1907年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长城沿线发掘的。最后一批出土的130余枚汉简,是敦煌市博物馆于1998年在敦煌小方盘城南侧发现的,这批汉简至今尚未对外公开。最少的一次,出土只有十余枚,最多的一次,出土达20000多枚,这就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于1990年在敦煌以东的悬泉置遗址发掘的(考古报告称有35000枚,其中有字的有23000枚)。1979年在敦煌西湖马圈湾烽燧遗址发掘出土了1217枚汉简,也是收获颇丰的一次。 这些汉简,内容极为丰富。有官吏名籍、戍卒名籍、刑徒名籍、病亡名籍、马籍、弓矢簿、守御兵器簿,有劳作簿、器物簿、出入关记录、传递邮件记录、购物账单、借贷契约,有人医方、马医方、历谱、阴阳占术、相马刀剑术、九九算书,有识字课本《急就篇》、《仓颉篇》等。当然,作为军事要塞,与戍边有关的公文、法令,更是汉简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敦煌、酒泉一带屯兵戍边的活动,有中央、地方发布的号令,有调动军队的警备通知,有燃举烽火信号的规定,有追捕逃亡的通缉令,有政府颁布实施的法令,有官吏任免的公文,有诉讼爰书,有下属向上级呈报的公文,也有同级间互通的公文。其中大量的邮驿资料,具体生动,是研究汉代邮驿制度的宝贵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汉简中的隶书、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汉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生产、生活、戍边的状况,反映了汉与西域的关系和羌人活动的情况,是研究汉代该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西汉初期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匈奴的骑兵?
汉代中央军分南军,北军。北军长官为中尉(主要负责国家政权稳定,是汉军精锐部队),北军的长官为卫尉(主要负责驻守皇城宫城)。城门校尉掌长安守城部队,负责外城安全。虎贲中郎将和羽林中郎将分别统领虎贲和羽林两支强大的禁卫军,是皇帝的卫队。汉代大将军统管五部,但羽林和虎贲为皇帝直属部队,没有皇帝命令不能调动。
周朝1个都有2个州,各2500兵,1个都有25个成,1个成有2个卒,各100人。
根据《商君书》秦一军由五大夫率领,五部12万5000壮丁(《管子匡君大匡》里的五属也是设立五大夫管理耕地相当于10个男爵国的12万5千户),其中2万5千是战兵,其中精锐轻兵甲士1万6千。
一部由尉(公乘)和军司马率领,加后勤25000人,其中职业军人的精锐轻兵甲士3000人,根据兵马俑,估计还要加上2000无甲的弩兵和轻步兵。
一曲由候(公大夫)率领,加后勤5000人,其中轻兵甲士500人,什长都是甲士,尉所在的中曲则为1000人,什长伍长都是甲士,尉与司马500人、候500人。
一官由将(官大夫)率领,加后勤1000人其中轻兵甲士100人。
《商君书境内》:“五(五十人十分之一)人一屯长,百(千人十分之一)人一将。”《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敌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失期下层小兵是赔钱但是一般赔不起只能干苦役干到死,屯长估计是被斩首)
西汉继承秦的部曲制。西汉的进步是伍长也全部成为甲士,一军五部12万5千人,有甲士2万5千人。
大将军营五部《续汉书》,分左右前后中五部《大通汉简》。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假军司马为副,比千石《续汉书》,统率25000人(周朝以12500人为军)《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不置校尉部(12500人),但军司马一人,比千石《续汉书》。
10个西周男爵国,也就是西汉一个郡,郡守,二千大石,是比二千石的2倍。
部下有曲,分左右前后中五曲《大通汉简》,曲有军侯{候}一人,假侯{候}为副,比六百石《续汉书》,统率5000人(周朝以2500人为师)《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500是轻兵甲士)。
1个西周男爵国,25个200户,五千户,也就是西汉一个小县,县长,比六百石,县令是2~4个县长,千大石,是比六百石的4倍,千中石,是比六百石的2倍。
曲下有官,分左右前后中五官《大通汉简》,官有二五百主{千人}一人,官分前后队,五百主为副,统率1000人(周朝以500人为旅)《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100是轻兵甲士)。官下有队(500),队下有列(100,其中10是轻兵甲士),分左右前后中五列《大通汉简》,列有百将一人,比四百石,统率100人(周朝以100人为卒)《中国全史军事卷》,屯长为副,比二百石《续汉书》,统率50人(周朝以25人为两)《中国全史军事卷》。屯下有什,什长一人,伍长为副,比百石,统率10人(周朝以5人为伍)《大通汉简》。
西汉后期改行募兵制,其实质依然是农夫养职业军人。车步兵部曲:根据武经总要引裴子新令。
居延汉简有“左部右曲侯”、“右部右曲侯”,敦煌悬泉汉简有"己校前曲后"、"戊校左曲侯"、"戊校前曲候"、"己校左部中曲侯"、"戊校右部中曲",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西汉简“后曲侯”。曲下有官,官下有队,如“曲(5000)前、左、右官(1000)前队(500)”。队下又有列、屯、什(对)、伍,如“什以肩章别,伍以肩左右别”、“五人为伍”。(《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325、307,《文物》1981年第2期)
裨将军:同时管理下属的骑兵部司马的5000~10000人和车步兵部校尉的25000人。五代到宋初,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下,也是分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日本战国,部将之下,也是分骑兵的侍大将和步兵的足轻大将。
偏将军:《汉书》王莽五大司马、二十五大将军、百二十五偏将军、千二百五十禆将军,虽然是把全国官民各升三级,所以与原有军制不同,但是也能看出偏将军比禆将军高一级,所以应该是统帅五万步兵加一万骑兵。
《后汉书班固传》“陈师案屯”唐武则天太子李贤注引《续汉志》:“大将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下有屯长一人。”这是王莽把全国人民连升三级,导致曲候(5000)变为百长而不值钱。
到东汉三国两晋,设立步兵部曲督(也就是部校尉)管理步兵甲士500人,步兵部曲将(也就是曲军候)管理步兵甲士100人,骑兵部曲督管理骑兵100人。东汉一军甲士2万5千,中军3000,骑2000,扬奇伏各二300队、备二100队,其他步兵分为五部,每部两曲,每曲两官,每官两队,每队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