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
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
丰富、
风光秀丽、
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
”,是我国
之一。
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
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
春秋战国时,
建都绍兴,
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
绍兴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如
、鲁迅、
、周恩来等。
一代文学
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
,从
的
到故乡的
,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
结。
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
的玩童;迈进
,你可以尝尝正宗的
;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
……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
悠悠古纤道上,
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
景色。
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
石景,
;兰亭以
的
而被称为书法胜地;
则因陆游、
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
,明清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
,以乌蓬船、乌毡帽、乌
为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
,郡治吴(今苏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
名始此。
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
此后郡时有分置,
为
治未变。
时(583~589)析
,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
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
、
、始宁4县,入会稽县。
唐
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
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
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
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
十年复置山阴县。
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
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
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
次年,
“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
山阴、会稽两县属之。
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
,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
朱元璋
(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
清因明制。
十一年(18*****
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
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
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
,隶属浙江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
隶属之。
十六年,废道,
区属省。
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
隶属之。
翌年,以数名区,绍
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 *** 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
6月,绍
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
*** ,属伪第五专署。
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
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
,绍兴县人民 *** 成立。
属浙江省第十专署。
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
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
,两县一市俱隶属之。
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
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
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
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
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
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
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
,绍兴县为其辖区。
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
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
(《绍兴
》第一编建置)
灾异
:
1961至1990年,全县发生三日过程两量≥100~300毫米,日最大
50~150毫米之
34次,年均1次以上。
其中全县性
12次,占35%,不到三年发生1次,且有11次在
季季节,占91.7%,其余均为局部性洪涝。
干旱1961~1990年,境内发生干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级干旱27次占82%。
平均一年发生一次。
18次是全县性干旱,占67%。
伏秋冬连旱,三江闸一带干旱长达133天,24.5万亩晚稻受灾。
台风1961~1990年,受过程降雨≥30毫米之台风影响102次,年均3.4次。
最多195*****年分别有7次。
1956年8月12号台风,过程降水176.1~196.4毫米,风力12级以上,最大
40米每秒。
据1950至1980年观测,31年中发生
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无人口分布资料可稽,及至
年间,方分别统计城坊、乡镇户口,断续不全。
因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居住习惯等因素,分布不匀:仅占地域总面积0.6%之城厢、坊里,密集总人口10%以上;平
镇占总面积40%,亦占总人口60%;低
陵区占地面积约59%,却仅占总人口30%左右。
密度绍兴一向人多地少,
较高,并呈上升趋势。
南北两地差别明显:北部
平原,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南部低
陵,经济发展较为滞缓,人口相对稀疏。
清前史疏分县记载
民国元年(19*****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始有
统计,每平方公里为593人。
十七年为608人。
二十一年为640人。
二十四年为568人。
三十年为611人。
三十四年,因战乱下降至430人。
三十六年446人。
建国后,才有全县性完整记载。
流动绍兴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变动:句践二十九年(周贞定
年,前468)
灭吴后迁都
,带去越地居民3万户。
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
、
一带。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迁中原居民到会稽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年间)北方发生战乱,晋室南迁,中原人士避居会稽、山阴。
,居民离散,越州各县人口有显著上升。
之乱,宋室南迁,山阴、会稽人口大量增加。
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阴县人口100*****会稽县人口266*****合计126*****人,数量剧增。
沦陷期间,居民逃离,由民国二十四年(19*****户,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户,853*****人,下降21.55%。
1949年中国人民 *** 南下,随军地方工作干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库境内水库,始于
句践之时。
南池、吴塘、
塘,均属国内早期小型水库。
东汉在
口筑成之回涌湖,属中型规模,系均质土坝构筑,利用天然山岙泄洪。
明代建芝塘湖,缓
履江、西
水患。
建国后,农业生产发展,
壮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区、
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共建中、小型水库59座,塘坝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万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筑始于
而较为系统,初具规模之海塘建筑首见于《
·地理志》,守
之、
温、李左次等均有“增修”会稽海塘之举,可见唐以前境内确已有海塘工程。
山阴海塘始载于《
会稽志》所记“界塘”,比
之增修会稽防海塘早36年。
县境海塘,历经自南而北扩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联成一体之漫长演变过程。
明嘉靖汤绍恩建成三江闸,海塘遂成一线,无多变动,直至60年代后期,随治江围涂工程大规模兴起,海塘堤线急速北移。
现境
塘总长88.*****公里,由萧绍海塘(境内段)18*****公里和围垦大堤69.*****公里组成。
海塘结构与
也不断发展,初筑土塘、柴塘,宋兴石塘,清筑
石塘、丁由石塘。
民国期间出现浆
石斜坡塘。
建国后又由人力筑塘改为机械筑塘。
抗御潮洪能力大增。
今之一线海塘,浆
石
塘已达50~100年一遇
,抛石土塘已达20年以上一遇之
闸堰南宋
湮废,浦
又借道钱
出
入海,平原水利形势明显恶化,水旱剧增。
明初戴琥、彭谊、张焕等先后修建扁拖诸闸,并筑坝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缓和。
但因无据要津、杀水势、蓄众水之大型排涝枢纽工程,水旱频仍,海塘决筑不绝,劳民耗资。
明嘉靖年间太守汤绍恩顺应民心,创筑我国古代著名滨海大闸—三江闸根治水害。
《闸务全书》称,自此“旱御有备。
旱则闭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涝则启以泄之,稼不至浸*。
三邑之民,
”。
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变迁,三江闸外自清康熙起出现涨沙之患,三江闸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转入效能衰减期。
平原抗旱除涝又显艰困。
建国后,相继建成
闸、新三江闸等大中型排涝骨干工程,绍
原
面一新,旱涝灾害得到较好防御。
河湖整治建国前夕,境内河湖多岸塌堪倾,湖淤河塞,涝不能畅泄,旱无力久抗。
建国后围绕发挥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为整治原则,上游兴修蓄水滞洪之塘库;中下游全面整理闸江,疏拓河道;沿海兴建大中小
等工程。
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桥梁580座,河道砌石护岸125*****公里。
一览
** 区划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根据《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绍兴市 面积8256
,人口433万人。
辖1个
、2个县,代管3个
面积 338
,人口 64万人。
邮编312000。
区人民 *** 驻
街道延安路。
市 面积2311
,人口106万人。
邮编311800。
市人民 *** 驻暨阳街道红旗路26号。
市 面积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人。
邮编312300。
市人民 *** 驻百官街道市府路5号。
市 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万人。
邮编312400。
市人民 *** 驻北直路37号。
绍兴县 面积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万人。
邮编312030。
县人民 *** 驻
街道群贤路1661号。
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万人。
邮编312500。
县人民 *** 驻人民路190号。
绍兴概况
长话区号:0575
邮政编码:312000
位置:位
绍平原西部,南屏
,北濒
,西连杭州,东接宁波,总面积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平方公里。
区划:现辖
及绍兴县、
、
市、
市、
市。
人口:426万,其中市区人口31万。
绍兴名人榜:
1:鲁迅,原名
2:
,就义于绍兴市区古轩亭口
3:
,原北
长
4:
长,即
5:周恩来
6:西施
7:
绍兴
:
1、
2、
3、兰亭
4、
5、
6、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全市陆地面积近700平方公里。现辖8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64万。
海宁市中心全景
海宁历史悠久。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新中国建立后为海宁县,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海宁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经济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47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
效益农业加快发展
海宁桑苗、斜桥榨菜、盐官汪菜、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瘦肉型猪等是海宁传统的名特优产品。近年来,海宁加快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特种水产、优质肉鸡等高效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生态家园示范点、种子种苗工程、农业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龙头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9.96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海宁工业基础良好,涉及到30个大类100多个小类,区域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皮革、家纺、经编、电子、化工(医药)等区域特色产业加速扩张和提升,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其中皮革、纺织等主导行业发展迅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皮革和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99.46亿元和112.8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了21.6%和42.6%。荣获了“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和“中国经编名城”称号。“雪豹”、“蒙努”荣获中国名牌称号。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2.52亿元。
商贸旅游日益繁荣
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9亿元。年末全市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2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4个。海宁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独步江南的古典宫殿式建筑海神庙、“水上长城”钱塘江鱼鳞石塘、安国寺唐代经幢、陈阁老宅等省市级文保单位30多处。目前以“一潮三看赏四景”的观潮旅游为特色,以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的访古探幽为内涵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6.48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海宁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市)之一,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86家,当年合同利用外资3796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126万美元。200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7209万美元,其中出口110926万美元。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实绩首次双双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引进市外内资11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海宁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技术创新试点县(市),建有全国首家县(市)级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海宁市是全国教育先进县(市)和浙江省教育强市。2004年末,义务教育入学率99.9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92.15%。海宁还是“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文化先进县(市)和体育先进县(市)。200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市内公路通畅,基本形成了“两横六纵”的公路框架,提前实现了“一级公路通省市,二级公路通乡镇”的目标;市外交通便利,沪杭铁路横贯全境,沪杭甬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杭州绕城公路越境而过,01省道东连上海浦东,西贯杭州钱江二桥,交通十分方便。海宁的邮电、通信发达,银行、保险、证券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
海宁的目标是:建设实现经济文化强市、观潮旅游名市、现代中等城市。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
区域内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
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
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3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62‰,死亡率7.25‰,自然增长率0.37‰,年末户籍总人口641253人,比上年末增加935人。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充分关心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着力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共举办各种劳动力交流专场21期,提供就业岗位24432个,举办各种再就业培训24期,使2260人次得到了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海宁市劳动力交流中心市场”功能,年内共安置城镇失业职工5769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4.0%。
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99万人,其中企业参保人数11.0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收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8982万元,收缴失业基金达1723万元,劳动部门为3.86万人次发放了失业救济金。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3万人,其中大病统筹1.91万人。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海宁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之针工精细,造型之惟妙惟肖而著称。良宵迎灯盛况空前,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美誉。此时正是农历三月什三。
海宁硖石灯彩的工艺特色主要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它的尤美尤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针刺花纹,即是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制成灯片,其灯片置于灯彩上,在灯光的透视下,给人以清雅之感。
硖石灯彩不仅名闻江南,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及1934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奖章和奖状。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2003年,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总收入18.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因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0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3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和基础设施制约问题开始突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还需加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等。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8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20公顷,总产量18.16万吨,比上年减少1.67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6万公顷。畜牧业发展良好,优质肉鸡和湖羊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17963.75万羽和43.59万头。全市肉类总产量4.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增长14.4%。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6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2家。农业招商工作稳步开展,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资金亿元。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制定农业标准备5只,全市农业标准累计已达19只。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6.4%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总理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企业运行良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3.57亿元,增长4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7%,实现利税总额27.5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7.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1%和49.9%,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皮革、经编和家纺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1.97亿元、121.75亿元和47.1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性投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突破50亿元。比上年增长77.2%。企业的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用电量达13.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1%。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40.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68亿元,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达236.48分,继续保持嘉兴市首位。
商贸、旅游、金融等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99亿元,增长29.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和海峡两岸经编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节会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商贸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33.9%。通信、网络、中介等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全年物价稳中趋升,累计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为101.3%。金融总量持续扩张。年末全市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21亿元,增长25.7%;各项存款余额达127.75亿元,增长51.8。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限额以上民间投资完成35.57亿元,“百亿工程”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0.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9%。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市27项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35亿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资1.6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2亿元,电力设施完成投资1.29亿元。硖斜公路、硖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车,220千伏长安民谊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钱江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馆)交付使用,景云桥旧城改造和洛塘河北侧绿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党校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重点镇污水处理联建项目、农桥改造、新海宁宾馆(暂定名)和经济适用房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劳动关系转换加快,累计改制率达到92.1%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国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实现增资扩股。积极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顿和规范,“信用海宁”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2.70亿美元,增长105.6%。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自营进出口8.05亿美元,增长78.1%。外贸出口队伍迅速扩大,全年新增获权企业70家,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9家。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项目3个。
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
全年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信息化启动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全面开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南苑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海宁一中后续工程进展顺利,海宁中学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实验小学扩建工程相继完工。基础教育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0.11%。创新办学体制,全市第一所民办助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海宁市友谊学样投入使用。
就业和社保等工作积极推进
劳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帮助17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数5.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6.13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5.64万人。继续坚持“两个确保”,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击“非典”疫情,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公交和供水一体化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中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浙江省东北部,北纬30°32',东经120°41'
汉语拼音:Haining Shi
行政区划代码:330481
邮政编码:314400
政府地址:长埭路164号
乡镇管辖:辖4个街道、8个镇:硖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马桥街道、许村镇、长安镇、周王庙镇、盐官镇、斜桥镇、丁桥镇、袁花镇、黄湾镇
硖石街道
2003年,辖8个行政村(荷叶、联和、军民、永丰、南漾、双合、西环、杨汇桥)、18个社区(南苑、东苑、东山、由拳、新华、西山、相院、鹃湖、东关厢、水月亭、沙泗浜、南关厢、海青桥、农丰、长田、高丰、长园、群利),办事处驻地公园路21号。
海洲街道
2003年,辖5个行政村(民和、伊桥、金龙、张店、双凤)、14个社区(塘桥、海洲、文苑、成园、梨园、梅园、白漾、联塘、南郊、新庄、新桥、联合、东长、西郊),办事处驻地南苑路402号。
海昌街道
2003年,辖12个行政村(迎丰、利民、双喜、双山、双冯、泾长、长山、星光、金星、光耀、勤民、黎峰)、8个社区(碧云、硖西、金利、火炬、隆兴、硖东、东郊、丁公堰),办事处驻地碧云北路88号。
马桥街道
2003年,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办事处驻马桥社区62号。
许村镇
面积91.1平方千米。2003年,辖30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许村闸口路88号。
长安镇
面积91.9平方千米。2003年,辖28个行政村、7个社区,镇政府驻地长安镇青年路49号。
周王庙镇
盐官镇
面积56.0平方千米。2003年,辖24个行政村、3个社区,镇政府驻地原郭店集镇建设路。
斜桥镇
丁桥镇
袁花镇
黄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