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宛如一条长龙穿境而过,九曲黄河浩然东逝。悠悠黄河水孕育了她的儿女。备受恩泽的荆隆宫人没有辜负黄河母亲的厚爱,凭着勇敢,靠着勤劳,运用智慧创造了凝重的古代文明和现代奇迹,成就了一个驰名省内外的文化之乡。 黄池,位于封丘县城南11.3公里处,荆隆宫乡坝台村东头。据《封丘县志》记载,周穆王曾游于此。歌曰:“黄之地,其马喷沙,黄之泽,其马喷玉”,故春秋时叫黄池。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482年),吴王夫差率军于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池之会。清康熙年间,知县岳峰秀所立古黄池碑,现存残碣。顺治九年,黄河在此决口,积水潭汪洋数十顷,深十余丈,微风撼之,则波涛怒,作澎湃之声,闻数里外。《封邑旧志》中之八景诗之一黄池芳草已无处寻觅,但从古代诗人王策的八景诗之《黄池芳草》中,可见其美景:“春色满黄池,细草和烟碧,放犊牧儿闻,缓骑王孙惜,一自霸图空,千载成尘迹”。
古道
据《封丘县志》记载,五代时期,荆隆宫乡所辖地的水驿已成为京畿路开封府的重要驿站。北起道口,南至柳园口的道柳公路是封丘最早的公路之一,原为北京至开封的御道,也是现今219省道的前身。南宋初年,黄河南徙,隔开封、封丘于黄河两岸。柳园渡口作为封丘境内的五个渡口之一,成了连接开封与封丘、贯通北京,经开封南下广州大道的必经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此设立了航运站,1950年成立了航运工会,1951年6月成立了渡口管理所,1953年成立了船民协会。
1958年9月第一艘机帆船“红旗号”投入运营,开创了机船渡运的新纪元。到了1985年,该渡口已拥有机动火轮6艘,260吨位,600马力,为沟通大河南北特别是豫东、豫北地区的经济联系,保证来往旅客、车辆、货物安全渡河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力地支持了两岸的工农业生产。 中滦城在县城西南35里处,旧址即现荆隆宫乡钟銮城村。据县志《顺治本》记,中滦城为元末达鲁花赤黄汉臣所建。元时,漕运自浙西徒江入淮,由淮入黄河,逆水至中滦城,自中滦城陆运赴淇门,入御河以达京师。此中滦城所由建也。后丞相伯颜用张瑄,朱清策从海运至直沽,而中滦城遂废。后数遭河决,居民逃徒几尽,村落立墟。
明太祖时,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率兵二十万,北取中原,兵发汴梁,自中滦城渡河,取卫辉等郡。军宿中滦城,夜闻雨声,起视之,月白风清,澄空如昼,这就是有名的封丘八景之一——中滦夜雨。从王策这首《中滦夜雨》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夜雨的美景:“圣主恢乾步,山川胥效灵。顺师此聚壁,夜闻淅沥声。初疑将雨玉,终不似淋铃。照营余孤月,拱北见群星。中滦千古异,别自有阴晴。” 荆隆宫乡洛寨村是一个传统杂技村,“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洛寨玩杂技,人人会一手”。该村杂技源自明清。解放前期,师从于杂技大师“一撮缨”的金守福等人组建的马戏团声名远播,曾为刘邓大军慰问演出达两个月之久,所到之处深受官兵喜爱。解放后的1957年,该团被封丘县文化局收编成立了封丘县杂技团。
1959年被新乡地区文化局收编更名为新乡地区杂技团。传统表演节目有:马技、顶老竿、吊丝扣、软功、硬气功、走钢丝、喷火等50多个节目。当今活跃于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的杂技演员达200余人,是封丘县有名的出国人数最多的“出国村”。为保护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荆隆宫乡人民政府正积极为洛寨杂技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