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镇位于云阳县西部的长江北岸,紧邻新县城主城区,东经108°38′45″-108°43′15″、北纬30°56′30″-31°02′00″。东邻澎溪河,与新县城仅一桥之隔,西接巴阳镇,北依高阳、黄石镇。全镇面积101.19平方公里。辖立新社区、莲花社区、晒经、中兴、千峰、龙水、民治、民权、长河、桃花、木古、清凉、人和、桔园、岭山、凤山、牌坊、莲花村共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226个村民小组,9372户,总人口34322人。镇人民0驻地立新社区3组,双江大桥头,云阳县新县城组团乡镇。陆路距万州38公里,渝巴二级路和兰(州)—杭(州)高速路横贯其境。
◆建制沿革
清末民国初属北岸崇善里木石甲,民国中后期属双江乡,1954年置人和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人和镇解放以来就已建制成乡,1998年改人和乡为人和镇。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人和镇辖原人和镇、莲花乡的行政区域和原白龙乡牌坊村所属行政区域。共龙泉、民和、长河、大顺、民治、民权、_香、骑龙、桃花、人和、木古、清凉、牌坊、桔园、建强、兴强、中强、西沟、加强、千峰、健康、岭山、七凤、凤山、晒经25个行政村,立新、莲花2个社区,面积96.42平方千米,总人口36524人。镇0驻木古坝(原人和镇0驻地)。2008年进行了村建制调整,辖2个社区,15个行政村。2008年10月由木古村5组迁至立新社区3组。2009年,将平安镇莲花村划归人和镇管辖,区划调整后,全镇共16个村,2个社区,面积101.19平方千米。人和镇是县工业园区A区主战场,重庆市市级试点小城镇。同时该镇有18平方公里土地、10个村被纳入新县城规划修编。
◆地势、地貌:
人和镇地处背斜低山,深丘缓坡地貌,深处“四十八槽”山壑之中,山高坡缓,地势复杂,高海拔地区土地瘠薄,底海拔地区土壤肥沃,干旱、风暴、滑坡等自然灾害较多,土壤以紫色土、山地黄壤土为主。
◆气候:
人和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于粮油、蔬菜、蚕桑、水果等多种农作物和柑橘、枇杷、桂圆等林果特产作物及经济林木生长。其主要特点是春旱、夏热、秋凉、冬暖,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温湿适度,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水热充足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7.8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99.5小时,平均降雨量1180mm左右,具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经济现状:
人和是一个地势平坦,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的城郊农业大镇。98年以前属双江农业开发区,群众基本以农业种植果品贩运为主,98年双江大桥修建后,人和的经济发展主要分为小城镇建设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区、移民拆迁区、农村种养发展区四大块。其工农业产品主要以食品、饮料、建材、生猪、山羊、小家禽、蔬菜为主。该镇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围绕为城市服务做文章,突出规模和特色,大力发展城郊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全镇土地流转率达15%。至2008年末,新发展凤山龙眼基地500亩,建成晒经、民权蔬菜基地500亩,发展中兴特色西瓜80亩,引进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企业一家,引进牛魔王公司发展肉牛120头,引进同兴农业公司发展山羊300只,千峰蛋鸡规模扩展到10万只,龙水蛋鸭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新发展专业合作社2家。同时,积极引导做好城郊休闲服务业,引进业主建起了千峰避暑山庄,并引导莲花山庄、森林公园、仙女洞等提档升级,为城市休闲旅游服好务。2008年末,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2.9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90元,实现财政收入270万元。
◆社会事业:
现有各类学校14所,在校中小学生5322人,在编教职工287人。镇有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16个,医护人员61人。有90%农民能收看到电视节目,全镇村村组组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120公里,到2008年末,全镇已硬化村级公路70公里,村主干道畅通率达80%,到村(社区)办公室都通水泥路;2/3的农户通程控电话,通讯和电视覆盖全镇。有集贸市场3个,场镇居民和部分农户都能吃上自来水。人和镇2002年5月获重庆市级文明镇,12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先进镇”。2005年该镇千峰村评为“全国整村推进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集体”;2008年人和镇获“全国百佳乡镇工会”称号。
◆发展规划
人和是重庆市级文明镇、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其近期发展规划为“一城三园”,即以城镇化建设为中心,推动人和特色工业园、绿色生态农业园、生态旅游园的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人和镇以建设工业城和新县城主城团为目标,注重民居建设。全面推进双江大桥头立新小区建设,逐步与主城区的建设规划合拢。二是建设好人和特色工业园。以建市级工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引进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利用人力资源多的企业,着重在立新桥头到开发区沿线,从而与新县城、巴阳、万州形成一片;三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向服务城市转化,突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围绕新县城、万州等大市场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等主导产业,成片规划建设两大优质果品园区。四是建设好生态旅游园。依托人和镇东邻新县城,西接万州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产品作为龙头产业来培养,旅游开发以一山一河为重点,即与新县城遥遥相望的穆龙山,着力打造穆龙山度假山庄,开发木古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休闲景观,进一步完善仙女洞、观音岩、龙井湾农家乐、山野水乡、佛园等农家休闲景点,建设富有特色的星级农家乐,发展观光农业。形成:看园区——拜佛园——敬仙女——观穆龙——游农家—特色为轴线的人和旅游圈。人和镇寨堡较多,风景如画,出名的有人和寨、五姓寨等,人和寨雄居穆龙山之首,山上森林繁茂,远可望长江,近可见云阳新城,与云阳新城遥遥相望。五姓寨跨居五个山顶,外形似龙,内含轻松翠柏,山泉流淌,是一块绿色风水宝地,这些地方有极好的开发前景,稍加开发即可是绝好的休闲避暑胜地。同时,人和镇背靠四十八槽森林公园,世界第一大汉字“佛”雄居此地,加之多年开发成形的农业产业园、农家乐等休闲园,如果统筹规划,完善交通设施,将是云阳、万州人观光、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2005年10月27日,人和街道上榜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重庆市渝北区人和街道位于哪里
1929年置镇,1941年改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万年、龙坝、集乐、重光、大坡、双桥、柏林、双碑、天宫殿9个行政村和街道、邢家桥2个居委会。
2000年撤镇改设街道。2005年将天宫殿村、双碑村(319国道以北第6组、18组除外)2个行政村划归天宫殿街道管辖;区划调整后,人和街道办事处辖大坡村、集乐村、重光村3个行政村、双碑村第6组、18组及和睦路、万寿山、邢家桥、汪家桥4个社区,辖区面积15.7平方千米,办事处驻和睦路19号。
人和街道位于渝北区南部,其东接天宫殿街道,南接龙溪街道,西接大竹林镇,北接鸳鸯镇,面积15.7平方公里,距渝北区政府所在地两路镇17.7公里,距重庆市政府5公里,辖重光、大坡、集乐3个行政村,邢家桥、汪家桥、万寿山、和睦路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321万。2005年4月28日,人和撤镇建立街道办事处,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街道党政一班人审时度势,以北部新区开发建设上档提速统揽全街道工作,紧紧抓住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从以农村工作为主转移到社区建设、城市管理上来,把工作立足点和着眼点从过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到提高农转非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上来,把工作方式从过去“一把抓”的全能型政府转移到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上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以“强素质,出形象,创文明”为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北部新区高新园开发建设服务,坚定不移地维护辖区的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坚持不懈地提高市民素质,坚持不懈地加强社区建设,坚持不懈地提升城市形象,促进辖区政治、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辖区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210、212、319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汇合,距江北国际机场17.7公里,距重庆朝天门码头10公里。现已开通125、133、149、151、208、411、465、602、606等线路的公共汽车,通往解放碑、沙坪坝、南坪等地区。辖区内水、电、邮政、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齐备,辖区内高新区投资建成金星、水星、海王星等“星”系统现代化标准厂房,陆续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入驻。日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已吸引龙湖花园、希望公司、药友制药、和记房产、棕榈泉国际花园、香江国际、移动枢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辖区内落户,市邮电物资转运站、江北车管所、市消防总队训练中心、武警总队等单位位于其间。辖区拥有北部新区第一家区级医院--重庆市北部新区高新园人民医院,该医院自挂牌成立以来引进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20多人,购置大批高档医疗设备,建立现代化的ICU监护病房和可同时进行三台手术的手术室,具备了与区级医院相应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成为重庆交警19支队交通事故救治绿色通道定点救治单位。拥有高新区斥资3000万元修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该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严格进行目标考核,教育教学质量屡上台阶,重高联招上线率多次居高新区之首。为净化辖区的空气,街道建成面积为4.13平方公里的“基本无煤区”,由邢家桥、万寿山等4个居委会组成,常住人口1.81万人,居民气化率96%,年减少用煤量1000多吨,为社区建设工作补充新鲜血液。针对辖区农转非居民多、就业技能匮乏的现状,街道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成立了就业培训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劳动就业服务站,开设电脑、财会、家政、残疾人定向培训等课程,先后培训农转非人员和下岗无业人员千余人,其中80%的人员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街道建立并完善了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信息网络制、大事件日报制、矛盾隐患月报制等制度,狠抓四个网络建设,形成了稳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对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康居小区分房中可能出现矛盾的重点环节采取了相应的预案措施,巩固了街道、村(居)、社(居民小组)防护网络,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活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