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龙州县国民经济的基础。1949年农业人口97740人,占总人口76.66%,1978年200343人,占总人口90.25%;1985年213482人,占总人口88.07%。据县统计局统计,1978年龙州县社会总产值(1978年前没有统计)801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总产值4823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60.21%;1980年社会总产值7133万元,农业总产值3954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5.23%;1983年社会总产值9459万元,农业总产值4931万元,占社会总产值51.93%,1985年社会总产值13187万元,农业总产值6048.8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45.87%。龙州县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1600万元,其中农业1559万元,占97.43%,1978年6526.39万元,其中农业4823.39万元,占73.9%;1985年9761.86万元,其中农业6049万元,占61.96%。
农业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主要是粮食作物,其次是经济作物。1949年,粮食播种总面积(含复种,下同)35.2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3.4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879.54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75.2%,经济作物占16.9%,其他占7.9%。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63.78万亩,经济作物9.05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3088.6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74%,经济作物占19.6%,其他作物占3.8%,茶叶占1.9%,水果占0.7%。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48.61万亩,经济作物13.84万亩,当年种植业总产值4055.26万元,其中粮食作物占47.7%,经济作物占32.9%,茶叶占10.4%,水果占4.4%,其他作物占4.6%。
龙州县粮食生产发展起伏不定,增长速度也较缓慢。1949年,粮食总产量2103.5万公斤,人均产粮164.95公斤。解放后,1950年到1956年,连年都有所增长,1956年粮食总产量4869.9万公斤,人均产粮335.9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31.51%和59.72%。1957年到1969年,连续13年,粮食产量都少于1956年。1963年粮食总产仅2306.92万公斤,人均产粮138.4公斤。1970年粮食总产量5030.28万公斤,人均产粮258公斤。1971年1972年,又连续两年下降,接近1956年产量水平。1973年以后,每年保持在6000万公斤左右。1976年,粮食总产量8169万公斤,人均产粮379.5公斤,是解放后粮食产量最高年份。1983年以后,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蔗糖生产,1985年粮食总产量5861.35万公斤,人均产粮241.8公斤。
龙州县粮食生产不能自给。据县粮食局提供的资料,从1953年到1985年33年中,粮食销多于购的有23年。从1959年(1958年前无资料)到1985年,全县调出县外的粮食(多属交换性)共5215.5万公斤,从县外调进的粮食15011.2万公斤,调进比调出多9295.7万公斤,平均每年调进362.8万公斤,才可解决县内粮食供求。 据民国时期《龙州县志》记载:清代,太平府在今上龙乡的芭汤、水陇两地开发硝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转由龙州厅经办,当时年产土硝二、三十吨,为龙州县最早官办的化工工业。
清光绪初年,李炳枢在响水圩附近开办炼铁厂,雇用100多工人,是龙州最早的冶炼工业,后因中法战争爆发而停产。
清光绪二十五年,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在龙州县城西门外双凤山下(又名公母山)创办龙州制造局(兵工厂),购进德国克鲁伯工厂生产的机械设备,生产子弹及修理枪炮。这也是龙州用机械生产最早的工业企业和兵工厂。民国3年(1914年),广西督军陆荣廷将该局机械设备搬往南宁,遂停办。
民国期间,近代工业有电力厂、印刷厂、制糖厂、碾米厂;手工业有打铁、打首饰、铸犁咀、制革、制鞋、制酱、榨糖、榨油、酿酒、纺织、缝纫、制糕饼、南粉、干米粉、木制农具家具、编织竹器、藤器、草绳、烧砖瓦、烧石灰、烧陶器、印染、刻字、镜画、修钟表、五金修理、打星铁桶、炮竹、制黑色火药、土香、纸扇、造船、制酒饼等202个行业,共1000多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均为个体手工业。据不完全统计,民国3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1.2万元(1957年不变价),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2.5%。
龙州解放后(1949年12月),继续开业的有制鞋、制酱、印刷、碾米厂等4家和各行业的个体手工业。1950年何柏年等3人又合资新办一家碾米厂,一家印刷厂。同年,县人民政府创办电力厂、食油加工厂等。1952年,全县有国营工业3家,私营工业7家,职工共90余人,全县工业总产值68.6万元。
1954年以后,上述这些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底,已组织起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4个,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28个,参加人员624人。1956年全县共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8个,手工业合作小组8个,参加人数1159人。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小组隶属于县手工业管理科(后改为局)领导。私营碾米厂、印刷厂、酱料厂,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32个(国营9个,公私合营3个,合作社20个),工业总产值223.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8%。
大跃进期间(1958~1960)缺乏科学技术,工业盲目上马。1958年“大跃进”,公私合营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是年9月,从各公社抽调1万多农民组成“钢铁大军”,以今上降乡那盆一带为主要“战场”,土法上马,大办钢铁,办厂办矿。农村公社也兴建了一批农具厂、颗粒肥料广、造纸厂等。是年,全县工业企业猛增至57个(国营28个,集体29个),工业总产值377.4万元,比1957年增长69%。但是,产品质量低劣。如那盆土高炉群炼出的只是烧结铁,各公社农具厂产的木制插秧机等农具也不实用。仅几个月时间,土法炼铁、木制插秧机等即被迫先后下马停产。1961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由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的,全部恢复为集体企业;土法上马,条件不备的国营、集体企业下马停办。至1962年,国营企业从1958年的28个减少至10个(其中国营农场办企业从5个降至3个,县办企业从23个降至7个),职工人数从1960年的1121人(当时职工人数最多年份)减少至340人,全县工业总产值285万元,比1958年下降24.4%,其中国营工业产值154万元,比1958年下降53.5%。
三年调整及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1963~1970),全县工业总产值逐步回升增长,主要是国营农场办的工业和县属手工业合作社有所发展。县办国营工业,1963~1968年仍处于下降状态。年产值徘徊在49~77万元之间,均低于1962年水平(87万元)。1969~1979年,县第一糖厂、八四厂、民矿站相继建成投产,县办国营工业产值才有所回升。197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4个(国营13个,集体31个),工业总产值57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4.47%,比1962年增长1倍。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国营工业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投产的有县第二糖厂、制药厂、氮肥厂、磷肥厂、农药厂、水泥厂、鸭水滩水电厂、水电预制构件厂和龙北农场茶叶加工厂、北耀农场制胶厂、广西农垦龙州机械厂等。同时,县八四厂并入县磷肥厂。这期间,社办集体工业亦有所发展。1975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个(国营26个,集体36个),工业总产值1374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占工农业总产值23.24%,比1970年增长1.41倍。
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1976~1980),新建投产的国营工业企业有县霞秀糖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和北耀农场茶叶加工厂、先锋农场茶厂、橡胶研究所制胶厂等。新建投产的集体工业有县航运砖厂、龙州镇手表元件厂。同时,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停办了县第一糖厂、氮肥厂、磷肥厂、农药厂。经过整顿,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2个(国营25个,集体57个),工业总产值173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0.48%,打下了龙州工业的基础。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国营工业健康发展,集体工业作了调整。这期间,停办了县造纸厂,新建投产的国营工业企业有罐头食品厂、水口电站和龙北、先锋农场剑麻加工厂,橡胶研究所茶叶加工厂等。同时,扩建了县霞秀糖厂、第二糖厂,提高了生产能力。
1985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85个,总产值3713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45个,列入县属有霞秀糖厂、第二糖厂、酒厂、印刷厂、制药厂、水泥厂、农机修造厂、汽车修配厂、罐头食品厂、矿山公司、鸭水滩电厂、水口电厂、保卫电站、小水电公司,预制构件厂、县粮油加工厂、直属库面条加工厂、县木材公司加工厂、县自来水厂、饲料加工厂、大米厂、糖业公司糕点厂、饮食服务公司糕点厂、霞秀、八角、彬桥、下冻、水口、金龙、逐卜、响水、上金粮所粮油加工车间等。上述国营工业企业,动力机械总能力18688千瓦,企业占地总面积5157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527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建筑面积82089平方米,企业共有职工1904人(科技人员39人),产值2283万元(1980年不变价),占县工业总产值61.48%,占全民社会总产值14.76%,产品销售收入2271.4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67.2万元,所得税37.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667.8万元,定额流动资金平均余额374.5万元。
全民企业外,全县有集体工业企业40个,其中县属15个,乡镇属25个。县属企业中,纺织缝纫工业7个,纸制品3个,刀具1个,木制品、麻制品各1个,制鞋1个,建材1个。当年工业产值3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0.39%,占全县社会产值2.49%,净产值90.3万元,占产值23.39%。1985年,全民所有制的自治区办工业、县办工业企业加集体工业企业,全县共85个企业,总产值3327万元,占当年社会总产值21.51%,净产值861万元,占总值25.87%,产品销售收入2513.4万元,占总产值75.54%,固定资产原值3592.9万元,净值3007.27万元。
崇左市特产除了甘蔗还有这些: 苦丁茶 主产在大新、天等两县,又称万承苦丁茶、万承富丁茶,因原产于万承县苦丁乡(今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而得名。苦丁茶以其独特的饮用药用价值和悠久历史而驰名国内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述:“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水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借火气而升散”。苦丁茶制成饮料则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饮料。苦丁茶销往南宁、港澳、新加坡等地,饮誉国内外。 茶叶 主要分布在龙州县内的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先锋农场、龙北农场、北耀农场和龙州镇东方红农场等,共有投产茶园面积1.7万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占广西茶叶产量的20%。各场(所)均有茶叶加工厂,通过精选原料经精细加工而成为绿茶。龙州绿茶汤色清澈,清香味酵,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赞誉,产品畅销区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天等指天椒 天等指天椒是在天等县特定的土质和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名优辣椒。该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泽鲜红,辣味十足,醇香浓郁,品质独特。鲜椒可直接作为调味品食用,也可加工腌制成辣椒酱、酸甜辣椒罐头等产品,还可以提取制成辣红素、辣椒素精品。干椒粉碎后,可作调味品食用,也可以提取制成干椒粉商品。 香蕉 香蕉有润肺、滑肠、解酒、降血压作用。主要分布于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宁明县等地。很多农民靠种植香蕉走上了富裕路。 西瓜 据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新宁州志》记载,扶绥110多年前已种有西瓜,但数量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扶绥县西瓜种植逐年增多。同时,不断从外地引进新品种,计有马令瓜、黑皮瓜、花皮瓜等优良品种。 红瓜子 扶绥县种植红瓜子始于清末民初。根据民国《广西年鉴》记载,1933年,扶南同正(今扶绥)种植红瓜子约1.7万亩,总产达27万多公斤。其中以扶南县红瓜子较为出名。 江州区红瓜子粒大,子饱满,色泽鲜红,仁洁白,油质好,味道清香可口。由于江州区红瓜子质优、量多,在区内外、国内外享有盛誉。 板包香糯 主要产于东门镇南部山区的板包村,以品质纯正,香味绵长,柔软可口而著称。主产地板包村属十万大山余脉,气候阴凉,长年泉水不断,十分有利于香糯的种植,板包香糯正是利用山泉低温灌溉浸泡培育而成的。 姑辽茶 因其有健胃、止泻、助消化、提神的功效,曾是清代贡品。原产于十万大山余脉的东门镇六头村姑辽屯,目前在东门镇六头村、板包村等自然条件相近的村屯均有种植。 那峨香姜 旧称“同正姜”,主要产于扶绥县中东镇旧县村那峨屯,其形细长,以其肉实、味香醇、质脆、去腥力强著称。 大蒜 扶绥县农村自明清以来就有种植大蒜的习惯,以龙头、扶南、昌平等乡的部分村屯种植大蒜为最多。 黄豆、黑豆 崇左市江州区农民历来喜欢种植黄豆、黑豆。早在民国时期,每年11月份,崇善的太平、公益、驮柏、漱湍、驮卢等左江沿岸的黄豆、黑豆就地装船经水路运往南宁、梧州、广州等地。在当地用黑豆制作的“壶关豆豉”畅销东南亚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州区黄豆、黑豆生产有了发展。 木薯淀粉和木薯蚕 江州区种植木薯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建国后,木薯由原来的粮食作物逐渐变为经济作物,用做工业原料,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茴油 茴油是利用八角树鲜叶经蒸汽蒸馏而得。早在民国时期,龙茗县(今日天等县龙茗、福新、上映等乡镇一带)的茴油已畅销英、美、法、德、日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由于龙茗的八角树鲜叶含油量较高,至今仍畅销世界。 生姜和荞头 天等县把荷、上映和龙茗等乡镇历来有种植生姜和荞头的习惯。天等生姜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外,还加工成干姜片,产品远销区内外各地。荞头经加工制成酸荞头,远销省内外。 大肉姜 天等大肉姜是广西名优的传统产品之一,由于其姜块肥大,肉质细嫩、品味香辣而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菠萝 主要分布在江州、宁明、扶绥等区(县)。菠萝除少数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罐头和脱水菠萝,深受消费者欢迎。 猫豆 猫豆主产区分布在天等县,是天等县传统的土特农产品,目前已在该县广泛种植。猫豆除可作菜肴食用外,还可作为生产左旋多巴系列产品的原料,被广泛用于医药工业上。 龙眼 龙眼是亚热带优良果品,又是名贵滋补药品。龙眼可以鲜食,也可经过加工烘干后制成桂圆肉,营养价值很高。 大新县素有龙眼之乡的美称,种植龙眼树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