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城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
楼兰,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后为鄯善,现仅留下遗迹。4世纪末前后,楼兰城最终废弃。楼兰国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楼兰古城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与若羌县城直线距离220千米。
考古队员重新测定楼兰古城的位置在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四面城墙约长330米,总面积10.82万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位于城东部的一座高10.4米的佛塔,塔身用土坯加木料垒砌而成。
塔基为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城中最突出的建筑遗迹是中部的“三间房”,这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从这一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等情况分析,这里可能就是当年楼兰古城的衙府所在。
城中有一条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古渠道遗迹,可能是古楼兰城居民取水的水道。古城西北5千米处有一座烽燧,高12米,用黏土和木料砌成。城西南为住宅区,已坍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加固后外面再抹泥筑成。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遗址、遗迹和古墓。
楼兰文化价值
楼兰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为最初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当各商人在到达楼兰后,要酌情考虑选择西行路线,是走北道还是南折向南道。由此可以看出,楼兰的地理位置在当时较为重要,为当时的枢纽。因此,在此地汇集了各地区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
各文化间在当地相互吸收和借鉴,从而形成了多样的楼兰文化。如:鄯善王名前冠有一系列的荣誉头衔的方式源于古波斯帝王的诏诰,而鄯善王显然是效仿了贵霜王的称号;汉文有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习惯,但现出土的木简文书中有很多外来文字也是书写在竹简上:佉卢文木简、统文木简,这便是两种文化在此地的融合。
同时,也出土很多不同的文化融合痕迹。在语言方面,楼兰文化也显现出积极吸纳性。据《法显传》记载:“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施。从此(鄯善)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惟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