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西部的山区里,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族——畲族。深汕区鹅埠红罗畲族村位于 鹅埠镇西北面五公里许的罗裙山麓。“红罗”,意为“红色的罗裙山”。罗裙山是莲花山系西南支脉,为海赤石、鹅埠两镇分水岭,方圆20余里,由10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岭组成,最高峰犁头嘴海拔611米。因罗裙山整体向西北呈环状分布,以其环抱如裙裾而得名。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畲族传统的乌饭节。鹅埠镇素有畲族风俗。畲族人自称“呵螺”[hole],居住在 鹅埠镇的红罗村。只有40多户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写成俗 字“輋”。畲族是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特别是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
鹅埠镇红罗村聚居有畲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蓝、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盘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时男女结椎形发鬃,赤足走路。耕种前先把树木山草烧毁,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松土耕作,过着贫困的刀耕火种生活。宋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迁。文天祥扶幼帝到粤闽二省交界处曾组织过畲民与元兵作战,当时畲民有8000余人一直在福建的泉州、汀州与元兵作战,后元朝统治局势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进深山老林,靠狩猎为主,有的逃至惠阳、 山区。直至明永乐五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赐畲族银元,细绢衣一裘,还设畲官,畲族从此才重新承认朝廷,每年用兽皮纳税,与汉人交往又渐渐密切起来。现在,因为长期畲汉杂居,畲族大都汉化。 虽然如此,他们仍有自己许多独特习俗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