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检验多大的数都会发现,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例如: 6 = 3 + 3, 8 = 5 + 3 10 = 5 + 5 , ……… 100 = 97 + 3 102 = 97 + 5 ……… 9 = 3 + 3 + 3, 11 = 5 + 3 + 3 ……… 99 = 89 + 7 + 3, 101 + 89 + 7 + 5 , ……… 那么这两个结论是不是对一切这样的偶数和奇数都成立呢?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上述问题。6月30日欧拉回信说:“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拉是当时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信心吸引了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它们,但直到19世纪末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检验每个自然数,看哥德巴赫猜想是否对每一个数都成立。但困难在于自然数有无限多个,不管已经验证了多少个,也不能下结论说下一个数还是这样。实际上,有人对直到33000000000000的所有偶数都做了验证,仍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一位著名数学家说:“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难程度,可以和任何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相匹敌。也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为了摘取这颗明珠,数学家们做了无数次的努力。1937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每个大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数之和,这个大奇数比10的400万次方(1后面跟上400万个0)还要大,而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数比这小得多。但离结论还差得很远,而且它也没证明奇数能否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因此,数学家采用分步走的办法,先证明一个类似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即先证明任何大于4的正整数,都能表示为c个素数之和(c是某个常数)。沿着这条路,数学家们先后证明了: c≤800000 (1930年), C≤2208 (1935年), c≤71 (1936年), c≤67 (1937年), c≤20 (1950年), 1956年中国的尹文霖证明了c≤18。 用更复杂的数学工具,1937年苏联数学家证明对足够大的偶数,c≤4,哥德巴赫的问题相当于c=2。但由4到2的证明是相当困难的,显然这条路也并不完全畅通。 与此同时,数学家们还在试走另外一条路。即证明每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因数的个数不超过 a 个的数与一个素因数的个数不超过 b 个的数之和。这一命题叫做(a+b)。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基本上就是要证明(1+1)是正确的。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首先证明了(9+9),此后这方面的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 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后来又有人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并于1973年发表,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一位英国数学家称陈景润移动了“群山”。 尽管由(1+2)到(1+1)只有一步之隔了,但这一步却有难以想象的艰难。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很可能必须创造新的方法,以往的路都是走不通的。
哥达巴赫的猜想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不管检验多大的数都会发现,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大于7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例如: 6 = 3 + 3, 8 = 5 + 3 10 = 5 + 5 , ……… 100 = 97 + 3 102 = 97 + 5 ……… 9 = 3 + 3 + 3, 11 = 5 + 3 + 3 ……… 99 = 89 + 7 + 3, 101 + 89 + 7 + 5 ,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