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是一部记实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自1949年到现在68年的时间,右玉发展史,影片真实不做作,给人非常接地气的感受。
1949年6月23日右玉迎接来了第一任县委书记,一个战场上的勇士,一个英雄,解放后继续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他就是梁怀远。
有人说电视剧说的不是右玉话,这里我希望观众们能了解一下现状,影片是拍出来给所有人看的,这部片子上映以来一直在CCTV频道播出,目的是在全国宣全右玉艰难的发展史,由当年的颗粒无收,梁怀远去隔壁县借粮食度日到今天的奔小康,可见历届的右玉领导班子,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影片一开始梁怀远和武铸收到命令赶往右玉,半路上突降黄沙,但这些都没有难倒这位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汉子,他立誓要让右玉人民吃的上饭,有粮食,再也不要有一个人因为缺粮而饿死街头。
说干就干,梁怀远让大家植树造林,跟林业局的田汉民说到,你要找不出可以适合在我们右玉生长的树,我就把林业局给撤掉,同样也想为家乡发展做出一番贡献的田汉民,连夜加班加点终于找到了一种“小杨树”。
于是书记开始到处借树苗,做实验,第一次的树苗刚种没有多久,就迎来黄沙,全军覆没,但这没有难倒他们,在梁怀远书记一次又一次的带领实验下,终于可以有树苗成活了,这给了整个右玉希望。
电视剧以书记和右玉发展为主题展开,全县上下齐心协力造林,改造右玉环境,换来今天右玉美好的生活。
故事真实,完美呈现了那个年代的艰难与整个领导班子辛勤的付出。
几位主演也是用尽全力在拍摄影片,挖土坑,埋树苗,满手泥泞,不做作,演技可圈可点。
第一,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高寒干旱地区,消除恶劣生态环境对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是人民群众面临的最大问题。无论是在缺衣少穿的困难年代,还是在有水快流、挖煤致富的改革开放初期,右玉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群众期盼作为最大追求,把群众福祉作为最大政绩,率领广大干部群众致力植树造林,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体现了极其宝贵的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体现了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体现了坚强党性和为民情怀。
第二,右玉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右玉是国定贫困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常常是有心栽树,无钱买苗,干什么事情都要受到落后条件的制约。但是干部群众坚信: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全县上下勤俭节约过日子,勒紧腰带干事业,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面对植树任务,没有人问钱在哪里,没有人讲条件要报酬,凭着苦干加巧干、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的拼搏精神,克服了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胜了一场经年累月、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人民战争”,展示了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的气概。右玉精神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人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艰苦奋斗的意志不能弱,本色不能忘,传统不能丢。
第三,右玉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由于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风沙侵袭,在右玉要想栽活一棵树,通常得用几年时间,需要比别的地方付出多得多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右玉是十分耕耘只有一分收获。尽管如此,右玉干部群众认准目标不观望,遭遇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敢胜利,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披荆斩棘、艰辛探索,矢志不移、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年一年、一届一届地坚持下来,独木终成林,荒原变绿野。右玉十八任县委书记“绿色接力”、“责任传递”,“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刻诠释了正确政绩观的内在要求。
右玉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实践成果,是民族精神和党的政治优势、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是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山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资源,值得学习借鉴。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