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一个骑着马的士兵,背上背着一面令旗,一边狂奔一边大呼“八百里加急,闲人退避”,或者是“六百里加急”或者“四百里加急”等等。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每天跑八百里的信使吗?它到底有多快?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要知道“八百里加急”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古代官府传递信息的途径。在古代,为了使中央更好的掌握地方政务,更快的下达命令,或者是为了传递紧急军情,在全国州府城池之间都有设有驿站。驿站之间相距20里,都有里面驿长和数名驿夫。古代官方驿站系统自秦朝就开始建立,唐朝达到繁盛,一直到清朝末年开始逐渐遭到取缔。其在古代信息的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其速度非常的快。
那么这些驿站传递信息的速度有多快呢?驿卒一般是日行300里,遇到情况比较紧急的信息,就有“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的情况出现,其中速度最快的就是“八百里加急”了。在唐代一里合现在的454.2米,也就是说唐代驿卒一般日行270里左右,最快日行730里,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马都会被跑死,需要及时的更换,甚至驿卒把自己跑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而且为了不耽误信息,对于驿路方面的法律和规定都是十分严苛的,稍有差错,便要受到惩处。其中唐朝规定,遇到重要信息时,驿卒不论烈日,寒风,大雨,冰雪都要身背公文袋,日日夜夜在驿道上奔跑,并规定到驿站时必须换马奔驰,不然要被“杖八十”。唐朝还规定,凡文书在途中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最重可处徒刑两年。若耽误是重要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如因文书耽误而导致军事上严重后果者,判处绞刑。可见唐朝对于驿卒传递信息的重视,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连盗贼都不敢对正在传送信息的驿卒下手,否则便只会被剿灭。
那么古代驿卒传递消息最快的“八百里加急”与如今的快递相比如何呢?说句实话,如今的科技发达,遇山有路、遇水有桥,道路条件较好,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一日千里。而在古代就没有这么好的道路条件,甚至有些地方连马都骑不了,还有防范野兽等的袭击。所以说古代的“八百里加急”与如今的快递相比是十分不如的。但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能达到日行730里的速度也是十分的难得的,令人不得不对古人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