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文言文《刻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 文言文刻舟求剑 2. 刻舟求剑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求、剑、宝、催、靠”这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
4、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3、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课题,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 l)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自学生字,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
(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 l)认读生字词卡片,注意正音。 ( 2)指名回答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听辨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3、再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学习第1自然段: ( 1)指名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从图上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前”是什么意思?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进江里去了”的情景。
(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 1)自由读第2自然段,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 ( 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人为什么一点儿也不着急。
( 5)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 2)读第1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 3)读第2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你觉得哪种说法语气更坚决,心情更急切? (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倩。
4、学习第4自然段: (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 ( 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 4)这个人难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出示:刻舟求剑故事的动画。 (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 2)学了这则寓言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四)指导朗读(读全文) 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 “一点儿也不着急”的语气。第三、四自然段的对话,可分角色练习朗读,要读出同船的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启发想象 1、船靠岸以后,那个人是怎样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剑的? 2、他没捞到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到他没捞到剑可能又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指导讲故事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先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教师接下面的问题引读课文。
( 1)有个人去干什么?一不小心发生了什么事? ( 2)那个人心情怎样?他做了什么? ( 3)有人催他做什么? ( 4)那个人神态怎样?还说了什么?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讲故事。 4、布置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二)分析识记字形,指导书写练习 1、学生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 1)“宝、剑、靠”三个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或两个熟字组成的,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识记字形。 ( 2)“求”是“球”的一部分。
( 3)重点指导: 催:右下与“难”比较。 靠:上下结构,“告、非”各占一半。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笔写成一笔。 3、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重点笔画的书写运笔方法。
求:共七画,与水的写法不同,第三笔是 “点”,第四笔是“提”,不要把这两。
3. 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教案《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诵读课文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
2、在教学中应运用看译文、观插图、查字典、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读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来进行,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 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
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一个学期以来同学们一定读了不少的成语故事。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生:(学生说成语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有机会我们开一个成语故事会,好不好? 生:好! 师: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今天我们再学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
(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
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 。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
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
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
1、请同学们根据古文的意思,尝试着给古文断句(范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练读,指名读。
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七、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在生活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否则会犯错误。
谁能用刻舟求剑说一句话?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一些成语故事,到开成语故事会时不仅能说故事,还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能不能做到? 生:能。
八、拓展想象 1、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2、学习了这则寓言,。
4. 文言文《刻舟求剑》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刻舟求剑 漫画3.其:他的,代词。
4.自:从。5.坠:落。
6.于:在,到。7.遽:立即,匆忙。
8.契:用刀雕刻,刻。9.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10.吾:我的。11. 之:主谓之间不翻译。
12.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13.其:他,代词。
14.求:找,寻找。15.之:剑,代词。
刻舟求剑16.矣:了。17.而:然而,表转折。
18.若:像。19.此:这样。
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1.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4]。
5.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包括翻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哲理评析: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6. 整理文言文《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中的“一词多译”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词多义 1、度 (1)先自度其足 (量长短)(2)吾忘持度 (这里指量好的尺码)(3)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 2、之(1)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履) (3)至之市(到……去) (4)入水求之(代指剑) 3、置:①郑人有且置(备办,这里当“购买”讲)履者 ②而置(放)之其坐. 4、市:①至之市(集市) ②市(集市)罢.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而忘操之 操:拿,携带 2、及反 及:到,等到 3、遂不得履 遂:终于 4、宁信度 宁:宁可 5、无自信也 无:不,没有 6、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7、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指示代词,这儿 8、不亦惑乎 惑:迷惑,糊涂。
7. 文言文《刻舟求剑》翻译还有单个字解释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自--从.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是--这.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坠--落.契者--刻着记号的地方.若--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