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帮助实现四项目标:缩短现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实现盈利增长;提供可预测收入。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例如从采购、物料管理、生产、配送、营销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佳化。
扩展资料:
供应链管理,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MBA、EMBA等管理教育均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包含在内。
供应链管理的七项原则: 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 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后勤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设计更贴近客户的产品;时间延迟;策略性的确定货源和采购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供应链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建立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准则等。
具体目标
(1)服务。物流系统直接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这种服务性表现在本身有一定从属性,要从用户为中心,树立“用户第一”观念,不一定以利润为中心。物流业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 ,“准时供应方式”,也是其服务性的表现。
(2) 快速,及时。及时性是服务性的延伸,是用户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社会再不断循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物资流通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社会再生产的周期越短,社会进步的速度越快。
快速,及时是物流的既定的目标,在现代经环境中,这种特性更是物流活动必备的特性。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等技术和设施,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3) 节约。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在物流领域中除流通时间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依靠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物流过程作为“第三利润源”而言,这一利润的挖掘主要是依靠节约。
在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推动的集约化方式提高物流的能力,采取各种节约,省力,降耗措施实现。
(4) 规模优化。以物流规模作为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此来追求规模效益。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物流领域也存在规模效益,只是由于物流业比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差,因而难于形成标准的规模化模式。
在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不同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集约化的程度,目的就是获得规模化效益。
(5) 库存调节。库存调节性是及时性的延伸,也是物流业本身的要求,涉及物流的效益。物流是通过本身的库存,起到对千百家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作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同时,物流又是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环,系统的建立必须考虑国家进行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的需要。在物流领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都是库存调节的具体问题。
参考资料:
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
1、战略性
系统规划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分析企业内部的业务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帮助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实用性
从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及其业务需求的实际出发。系统应考虑易用性、可维护性。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提供良好的性能,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造价和运行成本。
3、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集中式管理,分布式控制”的要求,在设计软、硬件方案时,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所可能发生的情况,采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和技术,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能力、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充分考虑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安全体系的构建。
4、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由于整个系统涉及物流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整体业务,因此要考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系统应提供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以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应和理的操作。
5、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采用先进、稳定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保证系统结构模块化,务必做到设计简明,各个功能模块间耦合度小,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企业物流未来应用发展的需要,使得系统规模在业务扩张的过程中不需要重新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并能够顺利、平稳地向更新的技术过渡。
6、架构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系统可以不断增加/接入新的功能和服务,确保信息系统可以很快适应企业未来的业务模式。
7、开放性
系统设计在网络通信、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程序开发语言、数据互联等方面要遵循业界流行的开放标准,能够广泛地兼容不同的产品和标准,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
8、整体性和规范性
整个系统应遵循总体的开发规范、代码规范和接口标准,同时要考虑和其他应用系统如业务系统等的接口,保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一致性。
9、可移植性
系统具有可移植性,在系统升级时不需再重新开发,保证系统能顺利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