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问题分述如下,一得之见,仅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是决策者,一定会引进物流信息系统,一切物流信息系统都来源物流管理,来源于TS,来源于业已成型的体系。万变不离其宗,即使自主开发,你会发现也不会有什么创新,何必浪费开发费用和时间,舍近而求远呢!
第二个问题:
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低库存甚至零库存,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固然重要,这也是物流信息系统所带给我们的益处,可以让我们第一时间收到库存报警信息,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但个人认为,一汽系统月份要货计划的准确性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低库存,乃至零库存。零库存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可以有效降低库存资金,规避浪费,但零库存的关键取决于主机厂的要货计划必须准确,否则就会产生供货危机,造成主机厂停线乃至停产,这种风险谁敢承担,所以,在主机厂要货计划不准确,朝令夕改的前提下,依据惯例,零部件企业只能依靠建立一定量的库存以规避风险。故而,当下之时,作为零部件企业追求零库存无疑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
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相应,整个快递业、或者说广义来看整个“物流行业”,也都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大幅成长。
但我们讲一个行业“朝阳行业”或者“夕阳行业”,其实又跟它的规模大小、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多少,没有多少直接关系。
举例来说:
食品行业借助人们必不可少的“一日三餐”,在任何国家几乎都成长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
但这个行业恐怕就难当“朝阳行业”的名号。
就是说,当我们的创业者选择在该领域(“夕阳行业”)创业,那么他她将很难取得成功;而纵然我们的创业者侥幸在该领域当中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无论在财富规模还是社会地位上面)恐怕也难以与那些更契合时代的科技创业相提并论。
我们说一个行业为“夕阳行业”,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我们说一个行业为“夕阳行业”,背后意思,其实是在说这个行业已经不再需要多少“创新”、而仅仅只需要“保守重复”,就能够完成正常经营。
就像在并不遥远的100年前,那时候因为教育事业荒废、各地文盲率非常高,导致没几个人能写出自己的名字那样;今非昔比,历经系统教育,今天绝大多数人们都已经通晓语言文字,都能自助写出自己的名字。
“夕阳行业”,与我们的文字领域颇有几分相像,或者说,我们的文字领域其实就略带着一点点“夕阳行业”的味道:它们都不再需要多少创新(对文字来说:从书法,到语汇)了。
固然哪里都需要,固然无处不在,但因为“夕阳行业”当中经营者“多如牛毛”的原因,就导致说,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过硬水准”的话,他她恐怕将很难在该领域取得超过他人的业绩;
要知道,从“熟能生巧”的角度来看生产与经营:那些生产与经营了数十年、几十年,经历大浪淘沙并反复训练过的人们,纵然禀赋资质低一些,又能有什么理由,在面对一个非常“嫩”的新手时候,出现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的溃败呢?因为该领域已无创新突破口,所以大概也不会出现“新参与者”的成长空间。
某种程度来看,这难道不也是资源达成更合理配置的一个案例吗?既然大家都能做、都具备条件去做,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将这件工作,让给质量与产量更高、同时对回报要求更低、更加“吃苦耐劳”的群体,来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