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黔中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辖11镇7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571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792平方公里,人口70万,有少数民族33个占总人口的75%,其中苗族人口占67%。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岭明珠”。
凯里具有享誉天下的人文生态之美,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素有“百节之乡”、“芦笙故乡”、“东方斗牛之乡”的美称,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游景区”和“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
凯里的地理环境
凯里市地层发育较齐全,海相地层的层序较连续,化石较丰富。处于扬子准地台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带上。
凯里市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冬季常出现持续阴雨、低温雪凝和霜冻天气。
截至2016年10月,凯里市森林覆盖率56%。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全市森林共有4个植被类型组和11个植被类型。
以上内容参考-凯里市
凯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凯里市,简称凯,是黔东南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中国贵州省东部,是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截止2021年,全市辖11镇9个街道,辖区面积1569.69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792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的81.6%,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被誉为“苗侗明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凯里常住人口为709057人。
地形地貌
凯里市地层发育较齐全,海相地层的层序较连续,化石较丰富。处于扬子准地台贵定南北向构造变形区与华南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类型和溶蚀构造类型,岩溶地貌和剥蚀侵蚀地貌典型。山原、山地、中山、低中山占全市覆盖面的41.76%,低山占18.72%,低丘至中丘陵占37.82%,河谷盆地及河流地貌占1.76%至3%。
地势西南高、北东低,由西部和南部的马鬃岭、长岭岗、够末也、末冬坡向湖南丘陵过渡构成斜坡带,同时构成从西向东倾斜的低山丘陵槽谷带。最高点为南部的够末也峰(1447米),最低处为清水江出境处(529米),马鬃岭至大坡至龙王坡至大坡山(1246米)至老鸦山至泡木岭至香炉山至狗场二屯岸至洛榜坡为重安江与清水江的分水岭。
以上内容参考:—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