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邮政局上班。邮局过年不放假。虽然中国邮政过年不放假,但其营业时间会缩短。比起平常,因为春节假期比较长,对于邮政EMS的影响不大,但对平信和挂号信的影响较大,投递时间会相对延长。
需要注意,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春节期间会指定一些银行营业,具体以各地区营业网点为主。
邮局就是中国邮政,是由国家管理或直接经营寄递各类信件或物品的事业,具有通政、通商、通民的特点。
邮政在古代是邮驿,为中国古代官府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
邮局的发展历史
邮政除了在业务上积极拓展,大清邮政也不断地在全国各地延伸网路、增设邮局,逐渐开始与世界性邮政组织有了一定的联系,大清政府曾派代表列席第五届“万国邮联大会”。
在激烈的历史竞争中,闭关自守的大清王朝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之,大清邮政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中华邮政”和“革命时期邮政”的产生和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并颁布了邮政法,提出了“以法治邮”的思想,法制化管理下的中华邮政成绩显著,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在1914年3月1日,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从此开始参与国际邮政事务。
以上内容参考-邮局
主条目:上海邮政
在上海,近代邮政创办以前,存在各种通信传送的机构,官办的“邮驿”“铺递”与民办的“信局”主宰了所有的邮政业务。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于1843年开埠,鉴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相邻的沿海省份的民营信局纷纷将业务扩展到上海,甚至设立总号。一时间,上海地区的信局多达90多家,为全国的通信中心。当时民营信局主营业务为传递信件包裹、汇款、票据业务等等,与今日的邮局业务已十分近似。而且当时有些信局还有普通邮费和邮件保险费之分,类似于今日的平信和挂号信。
开埠后乃至租界的设立,使得近代的邮政业务开始进入本埠。1861年,英国当局于上海英租界设立邮政局,时称“英国驿务署”或“大英书信馆”,办理英国在沪侨民的邮件往来业务,同时也承接租界内华人交付的国际往来邮件。此后,驻沪各国领事馆都设立了直属于本国驻沪总领馆或相关的租界当局。这种局面延续了将近10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质的邮政创办。 1878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提议设立官方的近代邮政局。当年,时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决定于上海、北京、天津、烟台和牛庄(今营口)五处试办邮政业务,并且委托赫德的总税务司进行管理。翌年,五处邮政办事处以“海关拨驷达书信馆”的名称开始营业,上海的邮政办事名为“江海关拨驷达书信馆”(Shanghai Customs Postal Departments),两年后更名为“江海关拨驷达局”(Shanghai Customs Post Office),办公地址位于江海关大楼后院。
在交由海关部门试办邮政业务十四年以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旨正式开办国家邮政,设立总邮政司,同时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1897年,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办公地点仍为原址。同时在吴淞海关处开始下属的第一个邮政分局,此后城市乡村各处陆续增设邮局和代办所,建立起上海地区一整套完整的邮政网点。1899年,“上海大清邮政局”改名为“上海邮政总局”,8年后邮政总局的办公地点由原址迁入北京路9号的“新厦”。
1911年5月,清朝当局设立邮传部从而取代总邮政司。从此,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经营的部门,而海关亦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邮政代管业务。同时上海邮政总局改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再度更名为上海邮务管理局。
1911年底,上海邮政局向英国订购了100辆蓝苓脚踏车,每辆脚踏车60银元,自此上海邮政开始进入车辆投送邮件的时代。 1912年后,邮政业务进入中华邮政时期。1914年,中华邮政成为万国邮政联盟的成员,上海邮政总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邮件进出口中心。随着邮政业务的快速扩展。位于北京路的原址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兴建一座新的大楼,同时为了逐步削弱外国人对于中国邮政业务的干涉。
由于各有各的算盘,中国政府与两任上海邮务管理局邮务长英国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就新总局大楼选址问题产生分歧。中国政府希望籍此机会将大厦建造在毗邻上海北站附近的华界之内,而里奇和史密斯则反对中国政府的这一提议,因而新厦的建造被迫搁置。1920年,英国人希乐思(C.H.Shields)接替史密斯成为上海邮务管理局的邮务长,同时兼领新厦建造的总负责人之职。他执意将新厦建造于公共租界内,并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价相对便宜,二是所选新址离邮政总局租用的码头和北站都相对较近,最终中国政府让步,邮政总局新厦决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桥北堍。
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规划内的四川路桥北堍9.727亩土地,同时拆除购得土地内的旧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楼正式开工建设,两年后的11月,邮政总局新厦竣工。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正式由北京路迁入北苏州路办公,同时对外营业。 上海邮政总局新厦自投入使用后,巩固了上海作为全国邮政重要枢纽中心的地位,同时也促进国内和国际邮政业务的发展。而大楼自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与外滩建筑群遥相呼应的一座建筑。1989年9月,它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上海市邮政局根据《文物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对邮政总局大楼的相关损坏部分进行一次性恢复性大修和加固,同时利用邮政局大楼中庭、天台和部分楼面改建成上海邮政博物馆。目前,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内共有一个营业厅即四川路桥邮政支局和一个博物馆即上海邮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