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518000
世界之窗
世界之窗
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世界之窗
世界之窗
南山区于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北靠羊台山,南至内伶仃岛和大铲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面积约182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和98个社区居委会。全区常住人口91.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28万人。2005年,南山区本地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23亿元,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500元。
南山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月亮湾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证明,至少在6000年前深圳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曾入选“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屋背岭墓葬群,表明商时期的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同样辉煌。自公元331年东晋在南头古城一带设立东官郡以来,至上世纪50年代,这里长期作为历代郡治或县治所在地,被誉为“深港历史之根”。1979年,蛇口的第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深圳大学南山区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80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780亿元,占全市的27.6%。辖区拥有科技园、留仙洞工业园等大型高新技术园区及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包括2000多名博士在内的5万名高科技人才。
南山区是深圳市现代物流基地。西部港区现有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四大码头,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838.6万标箱,占深圳港的52%。随着深港西部通道的开通,西部港区作为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和大宗散货中转基地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南山区是深圳市旅游基地。拥有世界之窗、欢乐谷、海上世界、新安古城、青青世界等主题公园和著名景点,形成了主题公园游、都市观光游、历史古迹游、度假休闲游、郊野生态游等多种旅游产品互补并存的格局。2005年,全区共接待中外旅客人数达1117万人次。当前,南山区正与法国企业洽谈投资西丽“未来乐园”大型游乐项目。
深圳大学城南山区是深圳市教育科研基地。深圳大学、深圳虚拟大学园、深圳高职院、深港产学研基地等一大批教育科研基地落户南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一大批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入驻深圳大学城。目前,全市11所高等院校已有8所驻扎南山,在校学生45000余人。作为全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区,南山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教育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
教育概况
南山,作为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和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区,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窗口和实验基地。
南山区现有公办学校51所,民办学校18所,幼儿园135所。现有学生(含幼儿)100867人,其中公办学校学生(含幼儿)59760人,民办学校学生(含幼儿)41117人。
近年来,南山在抢占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国际化人才三个制高点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实现了区域办学水平均衡化,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规模集团化,学校发展品牌化,教育手段信息化,人才标准国际化的“六化”目标[2]。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南山倡导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机统一的教育,提出“真善美”是素质教育最高境界。反对应试教育形式。始终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构建“崇美启善,砺志尚勇”为主题的南山德育体系。坚持因材施教,创特色学校,育特色人才。成立了8个教育艺术团和南山教育书画院。举办了多届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成立了南山少年足球俱乐部。2004年11月成功举办了“南山国际少儿文化艺术周”,邀请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来南山,打造了以儿童为使者、以文化艺术为媒介的国际交流盛典。
课程改革成绩显著。一是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加强课改教师的后续培训。三是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先后出版了15部新课程案例集并在全国推荐使用,承办了10余次国家级、省级课程改革研讨会。2003年7月7日刘晓明局长受教育部委托,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电视会议”上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介绍南山课程改革的经验。2004年南山作为全市唯一的试点单位实施中考中招改革,取得成功,其经验在全市推广。南山区的课改经验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南山已成为全国课改的领跑者。
教育信息化初步实现。南山教育投资800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区从小学一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初步实现图书电脑化管理;计算机网络教室共104间,平均12个班拥有1间电脑室;共有电脑10226台,平均6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共有多媒体电教室75间;共建成47个学校52个校园网,基本实现了“校校网”、“室室通”;每间教室、实验室、功能室及办公室均一次性配备电脑和显示终端。虚拟教研与常规教研无逢对接,同步发展,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
国际化人才培养全力推进。南山外语教学把目标定在适应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上,努力造就既有英语文化素养又有国际视野与人文精神的国际化人才。英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教学上,更把文化元素、国际意识等融入英语学习中。一年一度的英语节成了学生的节日。80%以上的南山中小学与公办幼儿园与境外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多元办学体制充满活力。南山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创新,引进名校,大力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开展教育集团化试点,成立全国首家公办的蛇口育才教育集团,南山实验学校和南山外国语学校也分别发展为两个一校四部的集团化学校。满足了南山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对优质教育的紧迫需求。以督导评估为杠杆,促进学校上等级、上规模、上水平。名校不断增多,省一级学校37所,市一级学校11所,优质学位占全区同级学位的81%。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综合指标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市六区之首。
教师队伍素质居全国之首。南山教师从学历结构看:全区共有教职工9128人(其中公办校园教职工4636人),中学本科、小学大专历达标率99%,此外,还有博士生4名,硕士研究生110多名。从职称结构看:正副教授25名,特级教师31名,中学高级教师306名,中、高级职称的比例高达60%以上,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或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121人[3]。
旅游资源
宋少帝陵座落于蛇口赤湾小南山。南宋时元兵南下,宋兵败于新会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抱少帝赵冥投海殉国。1911年香港赵氏后裔修了此墓。1963年被赤湾驻军发现,花岗岩暮碑正中楷书“大宋祥庆少帝之陵”两旁刻有一副对联:“黄裔于今延宋祀,赤湾以此筑皇陵”。1982年列为深圳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蛇口旅游公司和香港赵氏家族曾捐资修缮扩建,并筑公路直达陵前,还增建一尊塑像,民族英雄陆秀夫背负幼主,赵冥昂首挺胸,面对茫茫大海,目光炯炯。他那视死如归,凛然正气,不屈不挠的形象,使陵墓显得肃穆庄严。
领导分工
区委
书 记:叶民辉
副书记:刘庆生 赖剑秋
常 委: 陈章联 梁展鹏 胡 锦 王克力 苏振威 罗 敏 林超金 潘学郭
区人大
主 任:叶民辉
副主任:吴纵锄 林雨纯 刘耀东 王树佳 冯琼珍
区政府 (附简历)
区 长:刘庆生
副区长:王克力 罗 敏 赵广华 高圣元 宋 强 罗育德 王 东 王 卫
区政协
主 席:温 玲
副主席:张晓星 陈康候 张伟建 陈 实 陈希翥 孙 涌[1]。
黑龙江省鹤岗市南山区
概况
南山区位于鹤岗市中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人(2004年)。
邮编:154104。代码230404。拼音:Nanshan Qu。
行政区划
南山区辖6个街道:铁西街道、铁东街道、六号街道、大陆街道、富力街道、鹿林山街道。
历史沿革
南山区,原称“南岗”,因设南岗采炭所得名。后因南岗采炭所改称南山矿,故改名“南山”。原属汤原县管辖,1939年6月划归鹤立县管辖,隶属兴山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立南山区,隶属兴山市管辖。1948年撤销南山区。1949年11月,改隶鹤岗市。1954年设立南山街道办事处,1958年11月改称南山经济区。1960年12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立南山区。1966年8月31日,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改称东风区。1980年4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东风、跃进(1958年设大陆经济区,1960年12月正式设立大陆区。1966年8月31日,改称跃进区。)两区合并为南山区。
1992年,南山区位于市区南部,东与东方红乡毗连,南、西南分别与兴安区、红旗乡接壤,西、西北与工农区分界,北与向阳区为邻。全境地势西高东低,丘陵起伏,有“三山一水”(即五指山、鹿林山、老山头和鹤立河)之称,鹤岗铁路和哈萝公路穿过城区腹地。全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区辖有铁东、铁西、大陆、六号、富力、鹿林山等6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末全区总人口1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万人;少数民族有回、满、朝鲜族等。区政府驻地南山路中段。
2021年1月,南山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榜第1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南山区上榜。
2020年11月,南山区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0年9月,南山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1。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南山区位列第1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南山区位列第62名。
2020年6月,南山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广东片区)。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南山区名列第1位。
2018年8月,南山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北京化工大学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山东科技大学邮编是多少
山东科技大学的邮编为266590,该校地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路579号,是一所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
二、山东科技大学简介学校建校于1951年,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在青岛、泰安、济南三地办学,总占地面积3800余亩,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8.9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46亿元。学校设有二级教学科研单位32个,独立学院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有90个本科专业。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5个,另有省市级重点学科19个,工程学、数学与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及青岛市实验室(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个。
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6141人,研究生8273人。有教职工3041人,其中教授283人。有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7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领军人才、“”人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2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30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1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
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10门,教学成果奖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学团队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9个,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5个,精品课程58门,教学成果奖95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学团队8个,新旧动能转换行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个。
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68项,省部级项目88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46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72项。学校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学校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校外籍专家教师每年近百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项,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在校生规模近2000人,有69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500余人。
面向未来,学校全体师生秉承“惟真求新”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发扬“坚韧不拔、发奋图强”的科大精神,弘扬“爱校奉献、敬业实干”的科大传统,奋进******,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一、北京化工大学邮编是多少
北京化工大学的邮编为100029,该校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北京化工大学简介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31人,研究生7055人(其中博士953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350人,学历留学生358人。
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3 个学科进入ESI 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三。2017 年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正式列入一流学科建设之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0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7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8人(其中在岗29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1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
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 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 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 部,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 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4 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 个。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7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 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18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24亿元,获专利授权419项,鉴定成果9项。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权”改革。建设有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约30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5个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00余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我校实施“全球化”战略,不断拓展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美、英、法、德、澳、韩、日等国131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建有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校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了北京化工大学高校技术转移全球校长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中心。坚持高端引领和重点推进相结合,积极推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统筹规划学校外专引智项目,重点支撑我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承办对台交流项目,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教授走进我校“宏德讲坛”,与新校区本科生深入交流。持续推动我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提升。2018年,因公临时出访团组数为138个,共计218人次,涉及出访国家41个,赴港、澳、台湾地区团组数为6个,共计12人次;接待境外短期专家621人次, 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24人,其中包含外籍教师13人,外籍博士后11人;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华短期工作达26人。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学校已与20个国家42所高校和机构签署64项学生赴海外学习项目合作协议,2018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418人。举办了首届北京化工大学海外学习国际教育展,来自海外15所知名大学的21名代表参展,4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育展。同时,我校今年启动“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选拔6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赴世界百强高校或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暑期学习、短期研修以及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我校今年先后与美国,匈牙利等高校完成人文交流项目,即“中美人文交流营Project-GO”“北化-伍斯特理工大学中美科学营”“北化-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等,40多名国外大学生来华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8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