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邮编是多少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邮编为510430,该校地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石庆路388号,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介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被誉为广东农业科技与管理干部摇篮的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千多亩、教研设备总值约1亿元、在校生约1万人。
建校以来,学校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原省委、省政府领导任仲夷、林若、朱森林、卢瑞华、郭荣昌、杜瑞芝、凌伯棠、欧广源、李容根等领导同志都曾莅临我校指导或题词勉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欧广源担任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现是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是国家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农业部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科技部第二批国家级“星创天地”项目单位。
--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现有广州白云石井校区、天河五山校区、天河凤凰校区和省职教育基地(清远)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1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约1亿元。有覆盖所有专业群的校内实训基地22个、校外实训基地173个,各类实验室、实训室185个,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7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3个。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建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全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85%;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南粤优秀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职业教育“双师型”高职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人;校级教学名师22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7人;校级教学团队13个。
--人才培养水平高(含国际交流和本科人才衔接培养)
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部),包括园林园艺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贸与外语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目前共开设39个专业,专业范围覆盖农林牧渔、土木建筑、生物化工、餐饮旅游、财经管理、外语外贸、计算机与自动化和文传艺术等类别,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含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央财支持专业)7个,校级重点(品牌)专业13个。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先后与英国、荷兰、台湾、新西兰、澳洲、芬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0多所高校合作,开展学生境外交流学习、带薪实习等项目。与相关本科院校联合开展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试点,现已获省教育厅批准与韶关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生物技术及应用、畜牧兽医、园艺等专业开展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学生通过转段考试可进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毕业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
近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5年学校获评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最高的公办高职院校。在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屡创佳绩,近年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共获奖91项,在2008-2017年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综合评比中,学校以2项国家一等奖、7项国家二等奖和6项国家三等奖的成绩,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14位。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强
学校建立了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科研体系。设有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三大科研机构;建立了岭南绿色农业职业教育“星创天地”、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生态型野化茶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肉鸽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肉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是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广东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单位;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南方农村》学术期刊。有9支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社会服务团队。有90多位教师入选省科技厅、省农业厅和省社科院专家库。
近年学校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国家、省及有关部门颁发的各类成果奖20多项。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好的重点专业名单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怎么样 评价排名好不好(10条)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开学时间,入学考试指南军训宿舍条件转专业政策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开学时间入学指南及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查询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宿舍条件,宿舍和环境空调及分配方法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普通高校招生简章,招生专业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普通高校招生简章,招生专业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专业排名,特色重点专业有哪些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邮编是多少
一、保平村基本情况
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位于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下游,三亚市西部,东距崖州古城四公里,是海南革命老区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历史传统村落。全村居住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古民居保护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多人,是汉族聚居的古老村庄。
保平村的区域环境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它距三亚主城区50公里,至三亚凤凰国际机场35公里,至南山国际货运港8.4公里,临近崖州区中心渔港,225国道、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和西环高铁贯穿全境。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保平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平村美丽富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粮食生产,南繁育种,水产养殖,水果槟榔,冬季瓜菜是保平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都有大批优良种子,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槟榔椰子远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生活步入小康。保平村是三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热点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有高速入出口公路,村头景观古桥,铁炉塘生态河岸,古民居保护维修,保平港退塘还港工程,沿河景观大道工程,拟把保平革命公园、保平书院、保平桥、望阙亭、毕兰村遗址、保平港、关帝庙、妈祖庙、炮台墩、跑马坡都链接在绕村文化长廊上,以供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
保平村文化发达,社会繁荣,文明进步,人民团结,和谐安定。
二、历史文化气象
保平村始建于唐代,己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一千多年来,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代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平村是古代中国最南端的千年古村。在历史上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交通、商贸和军事重镇。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出海口就是保平港。据《崖州志》载:“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自古来保平港一直是州治要塞,天涯良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是崖州土特产品槟榔、香料、名贵药材远销大陆的主要商贸港口。李德裕谪居毕兰村时留下很多古迹名篇,其中《寄家书》一诗中有“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天涯无去雁,船上有回书”。的名句。可见早在唐代崖州和中原的交往主要还是靠海上交通,自唐宋以来崖州民居穿斗式建筑木墙所用的柱础等石材,都是通过货船从琼北运到保平港来。保平港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民国初,崖城、临高、港门骑楼街建设所用的水泥、钢筋都从广州运到保平港。过去常见货船穿梭,渔歌晚唱,港区繁忙。
保平村在唐代是朝廷贬谪、流放“罪犯”的地方。先后贬逐到这里的朝廷官员有:唐代宰相韦执谊、李德裕和宋代宰相陈宜中。
一九六二年,郭沫若校点《崖州志》,著《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三月十六日《光明日报》上,肯定韦执谊、李德裕谪贬地完全相同,即唐代毕兰村。
南宋丞相陈宜中,隐姓埋名走天涯。后逃回崖州,居住在保平村,死后坟葬在今保港七座坟处。解放后坟墓遭破坏,陈氏子孙又将坟墓迁葬在保平村后山岛岭上。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断。在整个明代,保平村不足百户人家,全村出了三十二位贡生,其中有十八人到全国各地为官,为保平赢得“保平多贡生”的美誉。
为南山开辟旅游业的周丕承早在宋代就为崖州的旅游业做出贡献。
周世昭是崖州籍保平村人,是周丕承后代裔孙。就是崖州三位进士之一。明嘉靖元年乡试中举;嘉靖十四年乙未韩应龙榜中进士。官及户部员外郎。至今在保平村中府第尚存。
宗教文化在保平村也十分兴盛,在0.25平方公里的古村范围内,就遍布九间姓氏祠堂和文昌庙、关帝庙、妈祖庙、观音庙等众多庙宇,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气象,每年保平村的端阳庙会,已成为国家文化遗产日最隆重的庆祝活动。
保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张远来、张远源是崖州民歌的传承人,张远来还是三亚市崖州民歌协会会长。保平村五个文化活动中心都将成为崖州民歌的原生态演唱点。只要走进保平,就能听到崖州民歌悠扬的歌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都来到保平村对崖州民歌做过专题报导。2008年5月9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督导组的专家在保平村观看了崖州民歌文手抄本展示和演唱展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保平村家庭纺织和染色技术,至今在老人收藏的衣物中,尚有家庭纯纺棉布和土法印染的清代款式的衣服,这是保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物。
保平村中的崖州地方小吃、元宵歌会、端午赛龙舟、庙会等都是保平村地方传统文化的奇葩。
古老的历史建筑,反映出保平繁盛的历史气象和斑斓多姿的文化色彩,具有社会、学术研究价值。在保平村众多的古民居中,已选定三处有特色和有纪念意义的古民居,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平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自一九二六年大革命以来,经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至今已具有八十多年的光荣革命传统。白一九二六年建立农会以来,保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九个革命组织:保平村农民协会、中共保平村党支部、保平村农军连、保平村妇女会、保平村儿童团、保平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保平村抗日破坏队、保平村地下学联、保平村战地宣传队。
在海南各市县的主要战斗中,几乎都有保平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保平村每个时期参军参战的青年,足迹遍布琼岛各地。在投奔全国革命的过程中,保平人处处都体现出革命老区人的光辉形象。
保平村主要革命人物有:
麦宏恩烈士、何绍尧烈士、麦宏魁烈士、麦德兴烈士、张六妹烈士、、王明庚烈士等23位烈士和李福崇、李福海、何绍宗、何赤、周祥云、张远儒等革命人士,
保平村众多的革命光辉形象,使保平革命公园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天涯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还有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等。构成保平历史多元文化的旅游资源。
三、历史传统建筑风貌
(一)现状规模、历史年代及原貌保存情况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古民居建筑群是海南岛内唯一仅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特色价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保平村保护范围内。现存明清的民居建筑群和近现代传统风貌民居建筑连成一片,建筑范围总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其中清代古民居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建筑按其功能可分为学堂、庙宇、宗祠和古民居四大类,书院、庙宇、宗祠等公共建筑已在70年代以前全遭破坏,唯有古民居能大片保存下来,这些民居多为一进、二进,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一般民宅建筑形制多为单进布局,由门楼、照壁、左右厢房、堂屋等建筑主体构成。
这些建筑最早的建于明代,大部分建于清代,少量建于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兴建,这些历史建筑带有明显清代建筑特色和崖州地方特色。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已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正在把4户特色民居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绍尧烈士故居,建于清初,至今己有300年多年的历史,如今保存完好,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大院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古民居吉祥图案的建筑文化。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明经第”是崖州历史名人何焕的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已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古宅,保存完好,其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龙凤麒麟、鹤松梅竹,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可堪称崖州神龛之最。
分布在老村保护区的明清古民居共有48处院落,绝大部分建于清代,大都保存完整。虽有几家已局部坍塌,有一些虽然局部残损或局部改建,但古貌依然,连片保存较好。
(二)空间分布
在保平村历史传统建筑中,其空间分布较为明显;保平村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成神龟状地势。民居建筑多为坐北朝南方向,但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民居都有明显不同的坐向,村东的民居多为型西朝东,石沟涧路南段的民居都是这个坐向,村南的民居则都坐北朝南,村西的民居多为坐东朝西,村北的民居几乎坐南朝北。
村道的空间格局多为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古巷幽深,院落成行,已成为保平古村的建筑布局特色。
(三)历史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保平村在琼南地区同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耐久”(《崖州志》),灰浆由石灰、糯米纸、糯米、草木等原料精心加工合成,凝固性特别强。
④建筑手法“惟取完固”。一是传统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墙体有青砖横扑迭压、灰浆实砌而成:屋顶灰瓦接迭,灰浆勾连,瓦当紧压;内墙(或外墙)以灰浆批荡。这有利于防风雨防渗漏防风化防潮湿。二是采用梁柱穿枋式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受重力,墙壁主要做间隔遮挡之用,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不大,居民厅房多用五架抬梁金柱牵引支撑,中间两行“嵌以薄板”。这种木材建筑的梁柱穿枋式结构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有“墙倒屋不塌”的作用。这是根据多台风有地震的灾害性气候而独创的建筑手法。
⑤建筑形式极为独特、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保平村历史传统建筑的两种形式,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
一是独特的山脊形式,其脊式为海南独有的迭式脊与半垂脊结构。
二是独特的坡面“口接檐”形式。保平古民居屋面常见的是“接檐”形式。“接檐”一般在前坡厅房屋面下直接御接,形成了“一剪三坡三檐”的风格。这种“接檐”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为保平村和崖州地区所独有,是中国传统民居系统的延伸,从而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形式。
⑥保平村有富有南洋建筑艺术风格的古民居、小门楼和二层建筑。民国初年的骑楼建筑是吸收南洋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国南方骑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其立面装饰高雅、繁缛而流畅。骑楼建筑在保平村民居中也小有特色。
2、建筑价值
保平村古建筑是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产物,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独有的文化特产,具有较高的文化质量和社会、学术研究价值。
(1)具有巩固祖国边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地缘坐标的重要意义。保平港是古崖州的海防门户,有军事设施炮台墩和跑马坡。是中国最南瑞的骑射竞技场和海防炮台,港口不仅有防卫、商贸和渔业生产的功能,同时还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
(2)研究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保平村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脉络,贬官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都是彰显保平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
(3)丰富并提升了三亚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旅游点,以保平村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蕴厚的历史文化、红色的旅游资源、美丽田园风光和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展现三亚历史文化风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保平古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结构,群体布局形式,是三亚市独有的,它体现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历史建筑的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高品位的特质,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三亚市委、市政府、崖城镇委、镇政府和三亚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十分重视保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三亚市政府在编制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保平村的保护已成为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在《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三亚市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定》中都对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化部门集中人力对保平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并记录存档。今年市政府已安排2000千多万元开始建设入口公路。二OO八年保平村入选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将保平村建设成历史文化名村,已成为三亚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识。全面实施崖州总体规划和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统筹解决好保平村古民居和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加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速保平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展示独有特色的天涯历史文化,保平村将在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中焕发光彩。、
邮编:223001
淮安市位于“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和年轻的京沪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璀璨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共辉。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京杭大运河、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_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随着淮安(今楚州)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淮安城市(今楚州淮城镇)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建国以来,淮安人民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淮安建设成为江苏新兴的交通枢纽、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2.淮安历史上、包括现今都是英才辈出的地方,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宋朝大画家龚开,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在盱眙县),《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中国甲骨文研究奠基人罗振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清代名医应金台、应春台、刘金方,程莘农(中科院首批院士、1990年获得世界科学奖),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刘田依,书法家姜华,吴健,王顺馨,油画家孙宝林、国画家谢国璋,花鸟画家汤永,人物画家靳卫红,著名艺术评论家谢海、刘继青,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华龙宝,国际摄影家郎静山、中国摄影家吴应咸,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出身在淮阴市、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
3.现在的淮安市淮阴区在使用此名,但今淮安市淮阴区与历史上淮阴的概念并不一致。今淮阴区政府驻地王营镇以及全区90%以上的土地、人口却位于淮河以北,历史上叫清河县。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淮阴、清河本即两地,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淮阴县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已并入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之前也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
而后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因水患原因,割山阳县清江浦镇为清河新县城。清河县乃占有淮南故淮阴县地。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1964年,原淮阴县城划出,单独设立清江市后,原被划入的淮南古淮阴县地域所剩无几,县城及绝大多数的地方就在淮河以北了。
古淮阴县地域(今洪泽县、清浦区、清河区以及楚州区西南一部分)与今实际位于淮北的淮阴区的人文、风俗、方言都有较大差异。
2019年3月,淮阴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苏北片区)。
2020年6月,淮阴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淮北片区)。
2021年江苏省95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