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61000
拜泉县面积3569平方千米。总人口5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拜泉镇。邮编:164700。代码:230231。区号:0452。拼音:Baiquan Xian。
行政区划
拜泉县辖7个镇、9个乡:拜泉镇、三道镇、兴农镇、长春镇、龙泉镇、国富镇、富强镇、新生乡、兴国乡、上升乡、兴华乡、大众乡、丰产乡、永勤乡、爱农乡、时中乡。
历史沿革
拜泉,原名“巴拜”,以城西南“巴拜泉子”(俗称大泡子)得名。巴拜泉,又称“八百泉”,蒙古语称“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之意,“布拉克”意为“泉水”,合称“宝贵的泉水”,故设县时命名“拜泉”。清初,属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地,清代中叶以后属依克明安旗辖地,清朝晚期黑龙江将军始放巴拜荒段,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巴拜荒务行局。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清廷批准,设置拜泉县,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首任知县王锡侯受命于是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初一日)在绥化府启用关防,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八日)前赴拜泉,“并亲到莽鼐荒段,督同勘丈”,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行抵县境太平山地方”。县署初设太平山(今新生乡兴盛村),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秋县署迁至三道镇,1908年11月(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迁驻新街基(今县城)。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6月,拜泉县隶属龙江道管辖。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月,嫩江地区撤销后,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西,松嫩平原北部,县域版图略呈方形(东北缺角),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66公里,全县总面积3599平方公里。南与明水县为邻,西与依安县接壤,北与克山、克东县毗连,东与北安市和海伦市相接。全县共辖7镇、16乡。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5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万人;满、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县政府驻地拜泉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拜泉地名是由本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的旧名为“巴拜泉”(讹作八百泉),为蒙语,其全称为“巴拜布拉克”,“巴拜”为“宝贝”、“贵重”的意思,而“布拉克”为“泉水”,合称为“宝贵的泉水”。放设治时便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拜泉镇、旧名巴拜泉。
早在远古时为肃慎之地;战国时燕园东方有杂胡数种,接东胡北部即今黑龙江全境,拜泉应属东胡北部。秦灭燕国,拜泉随之归属泰国;西汉时拜泉为匈奴左部;东汉时属鲜卑;辽金时代,属上京会宁府的西境;元时属合兰府;明洪武永乐年间,边外归附设奴尔干都司,之后又设虎尔、文卜颜、木兰诸卫,拜皋即在三卫境内;前清开国始,拜泉为索伦蒙古各种族游牧之地,此时尚无汉人踪迹,追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把民开垦,至三十一年(1905。年)里民日益增多,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十三日开始设拜泉设治局,于元字六甲太平山屯,并与海伦、青岗、伯河等划界,三十四年(1908年)冬移驻大泡子,并改名巴拜县。民国三年(1914年)称拜泉县,划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拜泉属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拜泉仍归属黑龙江省,为甲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拜泉划属龙江省;康德六年(1939年)元月在原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拜泉属北安省;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拜泉又划归黑龙江省,沿续至今。
2000年,拜泉县辖7个镇、1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1799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拜泉镇 71073 三道镇 24506 兴农镇 19961 长春镇 22042 龙泉镇 18506 国富镇 26815 富强镇 24023 新生乡 27313 兴国乡 18704 华光乡 20655 上升乡 21557 兴华乡 26277 建国乡 19689 太众乡 21738 新建乡 15767 长荣乡 16831 丰产乡 21540 永勤乡 19675 自强乡 11593 爱农乡 16632 兴泉乡 18097 时中乡 18381 民乐乡 16621
2003年,撤销民乐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拜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拜泉镇西安路;撤销兴泉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龙泉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卫星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4年,拜泉县辖7个镇、13个乡:拜泉镇、三道镇、兴农镇、长春镇、龙泉镇、国富镇、富强镇、新生乡、兴国乡、华光乡、上升乡、兴华乡、建国乡、大众乡、新建乡、长荣乡、丰产乡、永勤乡、爱农乡、时中乡。
2005年3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拜泉县撤销新建乡并入长春镇,撤销建国乡并入兴农镇,撤销华光乡并入三道镇,撤销长荣乡并入丰产乡。(黑民区[2005]28号)
2020年4月28日,拜泉县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0年1月2日,农业农村部认定拜泉县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拜泉县在列。
邮编:161000
讷河市面积6664平方千米。总人口71万人(2004年)。
市人民0驻讷河镇。邮编:161300。代码:230281。区号:0452。拼音:Nehe Shi。
行政区划
讷河市辖12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讷河镇、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龙河镇、讷南镇、六合镇、长发镇、通南镇、同义镇、九井镇、老莱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
历史沿革
讷河市,以讷谟尔河得名。清初,分属齐齐哈尔、墨尔根副都统辖区,为布特哈总管所属游牧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由布特哈总管管理该处八旗事宜。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布特哈总管改设副都统,布特哈副都统衙门由江西伊倭齐移驻博尔多站(今讷河镇郊长青村)。1906年2月15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黑龙江将军衙门饬扎,裁撤布特哈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划分为东、西两路布特哈,布特哈东路总管管辖今讷河、克山、德都、克东4县,并于博尔多站东北1公里处建立街基筑城。由于讷谟尔河南北两段荒地均已丈放,经布特哈东路总管兼讷谟尔河垦务行局总理福龄的呈请,1907年12月1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批准,设立讷谟尔河荒段巡防局,并于翌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启用关防。1910年9月1日(清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巡抚奏准,于东布特哈总管辖境设置讷河直隶厅,隶属黑龙江行省。直隶厅同知钟毓在同年11月6日(农历十月初五日)于省城启用关防,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日)到任视事。与此同时,裁撤东布特哈总管和巡防局。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28日,按照“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 ,将讷河厅改为讷河县。1914年8月,将讷河县划归龙江道管辖。1915年3月,将讷河县东部地区划出设置克山设治局。1929年2月,裁撤道区建制后,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嫩江省管辖。 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设立嫩江专区后,归嫩江专区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时,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85年1 月1日,正式撤销嫩江地区,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92年9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讷河县,设立讷河市(县级),改由省直辖,省0确定由齐齐哈尔市代管。
1992年,讷河市 位于小兴安岭西麓,松嫩平原北端,全境形若桑叶,南北长100余公里,东西宽 80余公里,总面积6674.3平方公里。北与嫩江县为邻,东与德都县、克山县接壤,南与依安县、富裕县毗连,西以嫩江与甘南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分界。全市共辖6镇、17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6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万人;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人口2万余人。市0驻地讷河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旧名博尔多。讷河一名来源于境内的讷木尔河。清初届布特哈旗,“布特哈”满语为“打牲”之意。原居住在黑龙江上游、精奇里江一带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因俄国人侵略黑龙江流域,被迫渡江越岭,迁居至嫩江流域。
此地远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周以后为秽貊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属北扶余地;晋时为寇漫汗的属地;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时属__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部北栅地。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置黑水军内附于唐;辽属乌延突厥部;金时为生女真部,属蒲与路;元代此地为斡赤厅分地,归属合兰府水达达等路;明代奴儿干部司于此地置别儿真站;清康熙年间清0将定居于这一带的达斡尔、鄂伦春、索伦诸部落编为布特哈旗,亦称“打牲部落”。布特哈衙门驻扎在嫩江两岸的伊倭齐屯(今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光绪年间分为东西布特哈二旗。西布特哈副都统驻地仍在伊倭齐,东布特哈副都统驻地在讷河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撤销副都统,改为总管。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伯河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讷河县,隶属黑龙江龙江道。民国四年(1915年)将本县东部、南部划归新设的克山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讷河县直隶于黑龙江省,为二等县;伪满洲国.初期仍承旧制;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讷河划归新设的龙江省管辖。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本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2000年,讷河市辖12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722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讷河镇 90480 拉哈镇 37218 二克浅镇 34582 学田镇 33605 龙河镇 29447 讷南镇 32611 六合镇 27396 长发镇 25815 通南镇 38633 同义镇 35320 九井镇 35002 老莱镇 50733 清和乡 14810 孔国乡 20070 进化乡 18434 友好乡 17341 巨和乡 16118 全胜乡 13525 团结乡 21652 和盛乡 25748 同心乡 17267 永丰乡 17422 兴旺鄂温克族乡 11734 老莱监狱虚拟镇 7332
2003年,撤销清和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学田镇管辖,镇人民0驻国兴村;撤销巨和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同心乡管辖,乡人民0驻同心村(黑民区[2003]108号)。
2004年,讷河市辖12个镇、8个乡:讷河镇、拉哈镇、龙河镇、讷南镇、通南镇、老莱镇、二克浅镇、学田镇、太和镇、长发镇、同义镇、九井镇、清和乡、孔国乡、进化乡、友好乡、巨和乡、全胜乡、团结乡、和盛乡。
2005年3月29日,黑龙江省人民0批准:讷河市撤销永丰乡并入讷河镇,撤销进化乡并入孔国乡,撤销友好乡并入龙河镇,撤销团结乡并入兴旺鄂温克族乡。(黑民区[2005]28号)
2021年4月,讷河市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推介讷河市为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0年6月,讷河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东北抗日联军片区)。
2020年4月,讷河市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10月,讷河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讷河市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农业部认定讷河市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05年,讷河市位列2005年度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第85名。
2004年,讷河市位列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第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