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食品冷链(Food 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目前,食品冷链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大头,行业占比达90%。依据《冷冻食品术语与分类》(QB/T 5284-2018),冷链是为保持食品品质,从加工、贮藏、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所规定的低温状态的物流过程。2020年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1年3月1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这是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食品冷链物流是指以温度控制为主要手段,使食品从出厂后到销售前始终处于所需温湿度范围内的物流工程。因为冷链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由于环境变换、交接需要,温度会有起伏波动,所以需要统一操作规范,对各环节进行温度控制。
冷冻食品冷链名义基准温度为-18℃以下,运输过程温度的回升限度为-15℃,并要求尽快降至-18℃。冷藏车装载货物前,车厢内温度应预冷到-10℃以下。冷冻食品温度超过-12℃,拒收。冷冻陈列柜上货后要保持-15℃以下,短时间温度回升不得高于-12℃。
冷藏食品冷链名义基准温度为4℃以下,冻结点以上。运输、商品交接、食品品温回升温度限度均为7℃(个别果蔬除外)。冷藏陈列柜短时间温度回升不得高于10℃。冷藏陈列柜外部空气温度不超过24℃和55%RH。冷冻与冷藏食品预包装环境温度以实际情况15℃以下为宜。
冷链食品运输环节所用车辆须配备温湿度记录仪来记录环境温控,用于存放冷链食品的冷库同样需要建立详细的温湿度信息记录。温湿度监测记录包括环境温湿度和产品温湿度,产品溯源时可以通过查验环境温湿度和产品温度来进行追溯。其中,温湿度记录仪是实现温湿度监控的方式之一,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冷链追溯中重要的一环。
GPRS温湿度记录仪是指通过GPRS作为通讯媒介的记录仪,记录仪是将一个或多个变量随时间或另一变量变化的过程转换为可识别和读取的信号的仪器。属于温湿度记录仪的一种。它能保存所记录的信号变化以便分析处理。记录仪的最大特点是能自动记录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多路信号的慢变化过程和瞬态电平变化过程。
可通过一张手机卡实现数据远传功能,当在途径信号差的地区无法实时上传时,可自身记录并存储数据,待到信号恢复,可自动续传至监控平台,实现数据的无缝拼接,并能和地图绑定,进行行车轨迹的记录。
冷链物流一般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的所有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之前,以保证食品质量和减少食品损失的一项制冷和冷冻食品的系统工程。因为全程都是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所以被称为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以制冷技术和制冷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应用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类、家禽和蛋类;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冷冻食品、家禽、肉类、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冰淇淋、乳制品;快餐原料。
特殊商品:药物。食品冷链是一项以确保易腐食品质量为目的的供应链系统,是维持低温环境的核心要求,是一项比正常的常温物流系统要求更高、建设投资更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
冷链物流一般是指将冷藏和冷冻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前,在一定的低温环境中保存,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失[1]的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
它是以制冷技术和制冷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低温物流过程。随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利用相对较高的冷链物流价格对企业有利。这是一个涉及价值链各方利益的问题。如果一些供应商想使用普通汽车,但零售商或消费者不给额外的护理(零售)没有好处,但是同样的待遇与其他供应商(如不同标准的实现当收到货物,不能严格执行,从而伤害好品牌)。
这间接鼓励了供应商使用非标准车辆,因为他们没有因为提供更好的冷链物流而获得额外的奖励。有多少供应商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利润问题,而不是物流问题。最大的障碍是,一些供应商也想使用普通汽车,而零售商不给它额外的信用。上海的一些零售商严格要求使用冷藏车,这在中国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