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完备的人才建设机制
合是为了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端到端可视化。例如有的企业设立了供应链大部门,将采购、生产、物流、计划等职能都划归供应链大部门统一管理,提升供应链运作的整体协调能力和效率。
分是为了能够相互制衡,规避决策风险,同时提升各个职能的专业化水平。例如有的企业把采购分为寻源部门、供应商管理部门、采购执行部门、供应商质量管理部门、非直接材料采购部门等。分和合没有唯一的答案,其目标是兼顾效率和风险。但不管如何整合或切分,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供应链的组织架构体系中不能有所缺失,例如缺少了计划部门,计划协同的工作就没有抓手了。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仅有组织没有人才,组织架构再好也是白搭!日本当年在甲午战争中获得的中国高达两亿两白银的赔款,就干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强军,一件是教育。因为他们深知,强军是强国之根、教育是立国之本。
完善的跨部门和跨企业的供应链协同流程和机制
因此,一个有效率的供应链组织,应当以流程为抓手,统筹协调企业内各个部门、企业外各个合作伙伴,让所有人能够朝着同样的目标和方向使力。这些流程包括:产品开发协同流程、销售和运营协同流程、计划协同流程、采购协同流程、销售协同流程……
协同流程只是开始,能不能让流程落到实处更是关键,否则再好的流程也免不了流于形式!有些企业为了能够推动协同流程的落地,将流程固化在IT系统中,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流程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通过PDCA、ECRS等工业工程或精益工具检视流程的合理性。
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是供应链最终交付给客户的成果!围绕客户需求,设计产品、选择商品、定制服务等,这些都与供应链息息相关。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将产品、商品、服务等相关的工作与供应链严格地区隔开,彼此的交叉和关联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根据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所架构的供应链流程。
供应链管理的考核指标设计十分复杂!表面上看,供应链的KPI似乎只有成本、交付、质量、服务这几个大指标,但如果把这些指标细化拆解,会找到几十上百个指标。且不说它们之间常常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但就指标定义这一块,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业务模块,都有可能千差万别。
健全的供应链指标要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如前所述,供应链管理的指标体系十分的庞大,在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拆解和整合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解读上的断层或者缺失,造成KPI体系的混乱。因此,指标体系需要做到清晰透明,管理者要承担起指标解读的作用,要能够不厌其烦地进行沟通,所谓“上下同欲者胜”是同样的道理。
供应链的发展不能仅仅只靠战略策略、组织架构、人才和流程,还有一个关键的保障要素,就是企业的文化。看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有没有生命力,同样要看它是否建立了鼓励供应链创新、提倡持续改进的企业文化。
许多公司设立了供应链创新委员会,督促管理者亲身参与、亲自倡导创新,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员工的创新行动!只有持续推动和倡导,才能够让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风气和文化!
供应链运作中有无数的风险、各种的不确定,企业稍不留神就会跌落深坑、万劫不复。例如天津港大爆炸,大批的汽车瞬间被毁;再如中美贸易之战,受牵连和影响的企业不计其数。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供应和需求相互协调匹配,最终实现精益供应链
这种机制往往还需要不断调整升级,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到如今的小批量定制,供需匹配的难度越来越大,供需匹配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B2C、B2B、B2b2C、C2M、S2b等,每一种匹配方式都会对应不同的需求方式、不同的供应方式、不同的计划手段、不同的物流网络、不同的交付模式、不同的IT架构。
传统供应链所倡导的供需匹配方式、传统的采销模式、预测模型、计划流程等,由于较为刚性,在需求碎片化、即时化、多样化的时代下越来越步履蹒跚,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只有快速适应变化,构建供需平衡的合力模式,建立起完整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我们才能最终实现“高营收、高周转、高回报”的精益供应链!
在乔普拉和迈因德尔所著的经典著作《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提出了供应链战略决策框架的六个因素:库存、运输、设施、信息、价格、采购,每个因素都需要在客户服务水平和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同时必须服从企业整体的竞争战略,对于其中的采购因素而言,关键的决策是自营还是外包,选择的标准是看是否提高了供应链的价值。在本案例中,配送环节上有三种选择:自营;全外包;混合配送,鸿运公司采用了混合配送策略,即优先满足自有车辆,当自有车辆不足时则采用外协车辆,采用本策略理论上可以综合自营的高服务水平和全外包的低成本的优点,但是鱼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外包车辆由于获得的货源不稳定且往往是“骨头”,所以很难像全外包模式下物流供应商对企业的忠诚度,当遇到运力紧张比如春运或者产能暴增的时候,外包车辆往往很难有保障,且经常坐地起价,同时临时调配的车辆由于没经过运作磨合也难免会降低服务水准。因此笔者认为,混合配送不见得是一种最合适的方式,特别是对于利润率比较低的家电行业,全外包方式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也可以达到最小化物流成本兼顾服务水平的目的。 在全外包方式下,要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小化关键是供需双方要有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举个例子,企业的销售部门出于自身业绩的需要往往是对客户的要求是百依百顺,物流部门照单全发,一张订单刚装车发运,一张送往同样配送点货量只有几件的订单又下来了,这种情况让物流供应商很难受,不发的话,KPI就很难看,发的话,肯定要亏本,如果这种情况偶尔发生,物流公司还是可以自己消化,但多的话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货没发,可系统上的订单状态已经变成在途了,报表好看了,但那是虚的。笔者熟悉的一家物流公司,其客服通过多年的磨合已经做到能够引导一条配送线路上的经销商进行集中周期性下单,从而提高车辆的满载率,降低物流成本,但是这毕竟是靠物流公司与经销商多年积累的关系,如果作为企业能够有意识地通过一些销售策略的改变引导客户下单的习惯,比如确定最小订货量或根据车辆吨位确定订单量或提高订单的计划性,甚至限定订货周期,使得最终客户在下单时候就能综合考虑后端物流公司的调度和配载,这样将可以节省物流公司的成本,最终降低物流总成本,否则企业一味单向地强压物流企业,结果必然是服务质量下降,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 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供应链策略,但是针对企业特定的竞争战略则存在正确的供应链策略。正所谓:兵无定式,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于心。选择正确的供应链策略是物流经理最主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