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据统计,2014-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500亿元开始逐年增长,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总规模为3832.0亿元,比2019年增长440.8亿元,同比增长13.0%,并且仍保持增长态势。
2、第三方冷链物流有较大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主要玩家是购货方,占比达到了62%;第三方物流占比较小,仅有16.5%。第三方物流是指独立的物流服务方,其通过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不拥有商品也不参与买卖,仅提供代理服务。
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为冷链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合理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还可以有效减少货品周转的时间从而使冷藏生产经营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未来随着体系的逐渐成熟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将逐渐打开。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难点与建议
第三方冷链物流之所以未得到迅速推广,主要是因为其概念较为年轻,目前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同时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收到诸多管理体制限制;在人才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口。
对于这些发展难点,政府在第三方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储备等,政府都能起到较大的帮助;同时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应当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例如加强信息化建设、改善服务水平等。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现状
尽管我国冷链物流进入3.0全面转型升级时代,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整的冷链体系相比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冷鲜产品损耗率高、生鲜商品运输率低等方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生鲜供应依旧处于传统方式层面,产品流通需要经过农户、产地、采购商、中间商、批发市场等多重环节,流通环节繁琐,损耗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目前欧美国家已经将生鲜产品的损耗率控制在5%的稳定水平,其他食品的损耗率也已经降到了1%以下。而我国的生鲜平均损耗率在10%以上,是欧美国家的2-3倍,大大提高了生鲜市场的成本。
同时,我国冷链物流设施相对而言不够完善,使得大多数生鲜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保湿、冷藏,加大了流通损耗,也加大了从农户到消费者的价格、品质不稳定因素。
目前我国水产品、肉类、果蔬冷链运输率分别为69%、57%、35%,而发达国家这部分指标的平均水平在80%~90%之间。
与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相比,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冷库建设相对落后。2015-2019年,我国冷库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全国冷库总量约6053万吨,新增库容814.5万吨,与需求量2.352亿吨差距较大。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的要求后,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推进,以满足庞大的生鲜运输需求。
——更多物流行业相关规划、项目及数据分析请参考于前瞻物流产业研究院。
冷链物流的发展对农业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农业与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生鲜产品腐损率较高
生鲜产品由于具备保质期短、不易保存等特点,对运输条件和物流配送速度等要求也较高。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生鲜供应依旧处于传统方式层面,产品流通需要经过农户、产地、采购商、中间商、批发市场等多重环节,流通环节繁琐,损耗率居高不下。数据显示,目前欧美国家已经将生鲜产品的损耗率控制在5%的稳定水平,其他食品的损耗率也已经降到了1%以下。而我国的生鲜平均损耗率在10%以上,是欧美国家的2-3倍,大大提高了生鲜市场的成本。
中国冷链运输率相对较低
由于冷链物流设施的缺乏,使得大多数生鲜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得不到规范的保温、保湿、冷藏,加大了流通损耗,也加大了从农户到消费者的价格、品质不稳定因素。
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品、肉类、果蔬冷链运输率分别为69%、57%、35%,而发达国家这部分指标的平均水平在80%~90%之间。
2021年冷链物流需求量约2.75亿吨
2021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GDP总量的7.6%。中国食品供应链产业拥有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冷链物流的需求持续旺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2021年冷链物流发展势头强劲,市场需求总量达2.75亿吨。
2021年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
据初步统计,2021年国内生鲜零售市场总额超过5.4万亿元,同比涨幅突破8%,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些增加的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必然要依靠冷链物流运输,因此带动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给出的数据,2021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达到9.2%的增速,市场规模达到4184亿元。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