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流的信息化跟物流本身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在物流的规划里面,我们把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它的基础设施,第二个层次是它的服务平台,比如交通运输、仓储、报关等等,传统的这些物流的服务都要有一个标准化的低成本的、高效的服务平台,供各个产业区选择。第三个层次才是真正的物流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它的必须建立在这两个平台之上。从本质上讲,物流的服务是非标准的,是个性化的,是定植的。但是必须要用到两个基础平台,这两个基础平台往往是要求标准的,要有充分的选择。
在这样的一个物流三层结构的框架下,我们的信息化相应有三层要求。最底层对信息化是要有一些标准的编码、协议、网络等等基础的设施建设。第二层是要有一些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包括运营的平台,开发的平台,服务的平台。这都是围绕信息来讲的,信息的运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以及信息的服务平台。这样的一些平台建设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第三个层次才是定制化的服务要求。这里面所要求的信息化的内容和目标,主要是要一些商业职能、知识管理、数据库的挖掘等等,是一些比较高层次的信息加工这些方面的任务。
总地来讲,我们的物流信息化实际上包括了三个层次不同的任务。从政府角度来讲,重点要提供的是基础性的及所以底层肯定是政府牵头或者是政府为主来搭建,服务平台这一层也是政府促进,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或者企业为主投资来建设。高一层,政府基本上不管的,只是创造一个环境,培养一个市场,更多的是企业完成特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化我们提出一个平台的概念,基础性的、公用性的这样的一些服务的功能,如何通过标准化的工具来实现、搭建不同层次的平台,这一点是我们政府,或者作为行业协会来讲是最主要的任务。
以上讲的是三层结构的理念,三层结构在我们国家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我们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步并作一步走。所谓标准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在我国必须要连标准化的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和上层的这些专业化的应用放在一起,这样我们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病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就是我们确实可以后来居上,有一种跨越式发展的模式去加快发展。
不利的一面是我们常常受制于基础方面的制约,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补基础方面一些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模式下,我们可能要更多地走市场引导、立项,立项的过程当中来补或者加强基础化建设的标准。在很多的项目中一定要注意需求引导和标准化基础这两方面的建设目标要兼顾。
物流信息化产业链全景梳理及生态图谱
在物流信息化行业中,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处于产业链的中游部分,主要细分产品分为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配套软件,以及配套的软件系统集成等。上游主要由技术设备/设施的搭建供应组成,主要由大数据、AI产业以及云计算产业组成,以及机器人的智能生产线等,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讯设备、铁路基建等基础设施供应。行业的下游应用场景中,主要按照交通基础设施场景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其中公路运输信息化、港口物流信息化等场景为主要的应用: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产业中,上游技术搭建由华为、百度、阿里巴巴以及腾讯等国内龙头IT、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在中游的物流信息化搭建中,科德智能等企业在信息平台领域供应相关产品。在下游的应用环节中,以怡亚通、飞马国际为首的供应链服务企业也将物流信息化技术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当中。
物流信息化产业链企业竞争及区域热力地图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上海、广东等地呈现一定的聚集效应,其中广东物流信息化行业企业超过7000家,上海超过3000家,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信息化行业企业主体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区域。
从企业分布上来看,京津冀、江浙沪和粤港澳区域是物流信息化龙头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其中中储发展、中远海控等企业聚集在京津冀地区,南京智慧、南软信息等在江浙沪地区发展。
物流信息化产业园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2021年中国物流信息化总体呈现梯度发展态势,区域发展呈现竞相发展、百花齐放态势。其中山东、江苏、广东、河南的物流信息化产业园区数量超过300个,是中国物流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物流信息化产业链主要企业产能分布
从经营主体看,我国物流信息化行业目前形成了以国有物流运输和民营物流、电商平台为主的经营体系,其中远洋海运、厦门象屿等企业在技术实力和营业规模上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顺丰控股、京东集团等企业也具备一定的平台优势。
中国物流信息化行业中,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平台提供商在市场竞争力和信息化技术上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优势,其中远洋海运、厦门象屿作为行业龙头,在两项实力上都相较于其他企业有一定优势,在市场竞争力中,国内物流信息化头部企业在技术研发实力中有一定深耕行业的红利优势,在技术研发实力和营收规模上有较大的体量。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流信息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