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天灾往往难以避免,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长期实践中,古人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救灾制度。而仓储也应运而生。仓储就是物流的支点,没有仓储就没有物流。
说仓储啊,得先从古代的一个成语说起,叫做“美轮美奂”。好多人都该说了,这个词不太恰当啊,美轮美奂该是形容建筑的吧?确实,美轮美奂最早就是形容建筑的,这个故事出于《礼记》。《礼记》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晋文子修了一个大宅子,修完了之后,邀请晋国大夫张老去看,当时张老就这样形容:“美哉轮焉,美哉奂矣。” 给大家科普一下,这里的轮,其实考据下来就是谷仓的意思,因为都是圆的嘛。那为什么,晋文子要修谷仓?其实,在那个时候,大夫的家,国君的城以及天子的都(du)它都是城,只是大城、小城之分,每一个城里它必须有谷仓,没有谷仓他就不叫城。那为什么古人要建这个仓呢?
古代的仓储,它有两个大用处,第一个就是备战,第二个叫做备荒。我们今天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仓储在战争中的作用。
凡是打仗,都必须要有粮食。古语讲的好,“兵马未行,粮草先行”,粮草不仅要有运输,而且还要有粮仓来进行贮存,贮存不了粮草仗就没法打,所以这就体现了修仓储的重要性。经考古发掘,在敦煌往西一百多公里,有一个巨大的汉仓城遗址,就是当年战时用来储粮的。 历史上还有一个另外的成语也很好玩。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跟宋国发生矛盾了,他要打宋国,但是宋国好胆识,人家说:我有粮,我不怕。那楚庄王就说:那好啊,我就把你围起来,看谁耗得过谁!结果三个月耗下来之后,宋国都城里的粮食给耗光了,人们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就是拿死人的骨头当柴烧),这样宋国的子民受不了了,所以最后,宋国的一个大夫,就趁着黑夜坠城而出,偷偷到了楚庄王的帐篷里,就说“我们可以投降,但是得请你们后退三十里,给我们留下一点面子,然后我们就签投降书。”楚庄王答应了,于是楚宋两国就签署了一个协议,上书云:“尔无虞我,我无诈尔”,后来这句话就演化成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尔虞我诈。
还有一说,项羽跟刘邦打仗,长期在成皋一代对峙,刘邦确实打不过项羽,打一仗败一仗,最后连自己的父亲和妻子都被抓去了,那最终,为什么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会败给刘邦这个无赖混混呢?就是因为萧何,他帮助着刘邦建了很多的谷仓,源源不断的把粮食从汉中运到前线,而项羽的粮道,项羽的粮仓,却被刘邦命人烧毁了,看这场战争的结局,就会知道胜负的关键取决于粮仓的好坏。
曹操跟袁绍有一场大战,史称官渡之战。袁绍兵多将广,曹操兵微将寡,强弱之势立判,但是为什么曹操取得了胜利呢?也是因为他听了谋士许攸之计偷袭了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仓,袁军手中无粮,心里就慌,最后袁绍只能撤了。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因为他的运粮,他必须运到一个中转点,去建谷仓,这就是为什么街亭不能失,因为街亭是一个粮食中转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汉武帝为什么要出征呢匈虏?就是因为他的仓里粮食太多,他才可以去想着扩建疆土。
成成相因,粮仓的用处,其实不光是为了打仗,它还对国内人民生活,以及整个国家的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仓储对于战争其实是必需品,与战争的胜负息息相关。
不同朝代的快递方法是什么?现代的你们平时知道买买买,但你们可否知道古代是怎么运输的呢?今天由小编告诉你们。
面对现代飞速发展的快递业和马不停蹄的快递小哥,不禁让人想起古代。你们平时知道买买买,但你们可否知道古代是怎么运输的呢?今天由小编为您们科普一下古代运输知识。
古代镖局的运镖,也就是武装运送货物,或许是现代物流的雏形吧。不过古代镖局运的镖(货物)只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据《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记载,西门庆就干过这样的营生:“家里开着两个绫缎铺,如今又要开个标行。”由此可见在明代镖局的雏形是标行。
到了清代,便有镖户走镖,从此开始称为镖局了。《清禆类钞·技勇类·洪峻》记载:“时有巨商贸贩外国,苦海盗,聘洪护镖。”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票号,也就是金融业的兴起,镖局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票号押送银镖,这就形成了镖局走镖的两大镖系:银镖和票镖。
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首饰和以及保障人身安全,使镖局走镖发展到了六大镖系: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
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那时候也就是车拉船载。镖局有个规矩叫“镖不喊沧州”。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沧州地界因为武术发达,出的镖师多;再就是因为到了武术之乡,既是对沧州武界的尊重,也是避免逞能之嫌。
镖局都有哪些业务?首先是走镖,现在说法就是押运。押运是既运货也保护客人的旅途安全,这是镖局最大业务。第二个业务相当于银行和邮局的汇款,负责押送饷银,“逢百抽五”。他们不但给票号、银号运饷银,也给官方运税收的税银,这叫“皇杠”。
清末动乱,路途太不安全,当官的不愿去,还怕士兵半道上哗变。电视剧里头的镖局都是镖车上装有银箱,银箱很坚固,还插着镖旗。
实际上镖局没这么愚蠢,那不是给山大王送信了吗?一般运饷银的时候都是暗镖,把东西掺在棉花、瓷器里。镖局押送的税银,也是有规定的。
地方官就把零钱集中起来做成一个“大锭儿”便于保管,镖箱是按尺寸做的,里头正好放一定数量的方宝,搁在里头不晃动,既便于运输又便于检测重量。到了北京再化成十两一个的、五两一个的方宝。
镖局还有一项业务叫坐店,有点儿像现在的商店保安。还有叫坐夜的,就是夜里看库房。所谓坐夜就是搬张凳子在库房里一坐,完全靠听,是不是有人从门进来,从窗户进来,揭瓦从屋顶进来,就坐着听。至于外头着火了,跟保镖无关。
现在说的坐班车,也和镖局有关,镖局的人赶车接库丁上下班,户部库丁是服役人员,为啥有这么大的谱?因为库丁是个肥差,户部的库丁都是偷银的好手。户部有严格的制度,进库以前得把衣裳脱了,蹦十二条扁担,如果从身上掉出碎银子来,就地正法。
不同朝代的快递方法:
夏商时期,实物传递已经有了,大部分是捎带,比如今天帮张家送个信,明天帮李家跑个腿,赚点小钱贴补家用,但传递的距离都不会太远,交通工具还是人的双腿,快是谈不上的,就像今天给邻居或朋友顺便带个东西,并不是专门服务的。到了周朝,政府发现快递能提高办事效率,于是设置了快递官职“行夫”,并给快递业定下规矩,“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就是说虽然有困难但假以时日是可以成功的。这种职业精神是现代快递都很难做到的一点。那时,快递的物品基本没什么私密性。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春秋时期,快递要求快,“马传”是最快的方式,近距离传递物品用“单骑”,长距离传递用“接力”。秦统一全国后,对快递有了快慢之分,一般普通物件对快递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可一旦批注上“马上飞递”的字样,每天必须走150千米;若批注了“十万火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此时,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对快递的物品有了保护意识。为防止中途泄密或被掉包,采取了不少方法。秦时的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传递前将邮件捆扎妥当,并在结绳处使用封泥,盖上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上的要装入书袋中。同时,明确提出了对快递员入行的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就是说老弱和不诚信的人,是不能当快递员的。
其实,快递业较为正规从魏晋时期就开始了。那时还出现了专门针对“快递”的第一部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朝和魏晋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规定物品都必须由快递人员骑马传送。比如,紧急公文要求快递员每日策马200千米,隋唐达到250千米,宋代又出现了急脚递,这是一种更快的快递方式,《随园笔记》中说,最快的急脚递可以“日行六百里”,折合成现在的距离大约250千米,在没有飞机和汽车的年代,这已经是神速了。
唐朝的运输业非常发达,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的螃蟹就是用的快递。这种蟹很贵重,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保证新鲜,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速递到京城。很有名气的一次快递业务是送荔枝,杜牧写道,“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是杨贵妃爱吃荔枝,玄宗特意派人到岭南摘取最优质的荔枝,快马加鞭赶回长安,以便让杨贵妃吃个新鲜。而这送荔枝的“快递小哥”,是朝廷专门传递紧急军情的公职人员。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太奢侈了。
微信公众号搜索:“鋆途科技”为人、车、货保驾护航,车辆智慧管理系统,提供标准化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