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一辆大众朗逸缓缓驶下生产线。仅仅4天后,上汽大众就成为国内首家迎来第2200万辆汽车的车企。
这是一个缩影,一个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回到正常轨道上的象征。
“像期盼初次约会一样期盼复工,像怀念初恋一样怀念早高峰。”这是春节后,一名车企员工在朋友圈的留言。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春节假期之后,汽车行业也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复工”。人人戴着口罩、排队接受体温检测、随处可见的消毒措施……汽车人的工作方式,也在这个春天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对于拥有复杂供应链的汽车行业,“复工”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并不简单。由于全国各地的疫情管控,大多数地方实行隔离,这也为企业复工复产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而由于疫情波及,汽车行业制造端的整个供应链受到了影响、此外,物流、销售也都深受影响——从供应商到主机厂、再到经销商,牵一发而动全身。
复工复产的延迟,在过去的一个月中,给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制造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尽管未有权威机构统计,但有媒体从各车企的报表及所公布数据折算,中国汽车制造业或日损200亿元。
把丢失的一个月“追”回来!当全中国都在努力时,汽车行业也传出了一个个好消息。
2月10日起,吉利集团总部园区陆续复工,生产基地在2月15日-25日期间陆续复工。
2月10日起,北汽集团全面复工生产。公司统筹兼顾防疫情和稳经营的“双线”战役,围绕研发端、生产端、消费端全面布局,聚焦打造“高、新、特”产业结构。
2月17日,广汽集团旗下整车企业在广州的生产线“火力全开”。广汽传祺、广汽新能源、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菲克等正式恢复生产。
2月18日起,长城汽车全国生产基地防疫和恢复生产工作吹响“冲锋号”。保定、徐水、天津、重庆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已恢复生产,平湖、泰州、日照等工厂建设项目也已相继开工。
甚至于,在处于疫情最中心的湖北。东风商用车也于2月20日实现部分复工,成为东风集团湖北省内率先复工的代表。
此外,上汽大众、长安汽车、东南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特斯拉等各大车企都已实现复工复产。截至2月底,汽车行业的复工率已超过了80%。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作,AGV物流小车来回穿梭,与此同时,流水线上工人佩戴着口罩专心忙碌,公共区域工作人员一遍遍做着消毒……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新日常”。
面对“失去的一个月”,面对北京车展的无限期推迟。汽车行业找到了应对措施——面对疫情的影响,多数原定于一季度上市的新车,都选择取消大张旗鼓的线下发布会,改为线上发布。
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协同的链条产业,处于上游的配套零部件渠道是否畅通,同样影响着全局。在经历了“断供危机”的考验之后,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始恢复正常生产——除了武汉和襄阳工厂以外,伟巴斯特已经在2月17日前全面复工;另一零部件巨头博世,其在华的38家工厂,除了一家在武汉的热力技术工厂(非汽车业务)以外也已全面复产;此外,伟世通、法雷奥、均胜电子等零部件供应商,也都基本恢复了生产。
在汽车行业的另一头,同样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全国经销商开业率超过了80%;与此同时,面对病毒疫情,汽车行业也相应增加了新的服务举措,在线营销、直播卖车,已经异军突起,成为疫情时期汽车营销的主要模式。
无论疫情将在何时结束,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真正见证了历史。熬过这一次疫情的车企,未来在市场上将必有一席之地——疫情虽然在短期内会对中国汽车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但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优胜劣汰。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乃至主机厂,可能因此而倒下,但留下的空间,能够让那些活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
从复工,到汽车行业的真正复苏,或许只需要几个月时间的等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网红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与自动驾驶初创公司OTTO?Motors合作,波士顿动力旗下的人型机器人Atlas,与OTTO?Motors的自动驾驶物流小车,在仓库中完成货物的搬运和流转。
合作双方还通过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双方的产品,是如何完成完全无人化的货物运转的——人形机器人Atlas负责将货物从货架上,搬到OTTO?Motors的自动驾驶物流小车上,然后运输到指定的地方。
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了仓储、运输和投递三个重要环节。物流系统无人化,包括了仓储无人化、运输无人化和投递无人化,波士顿动力+OTTO?Motors提供了仓储无人化的案例。下面分三部分进行阐述,展示物流系统无人化的新姿势。
目前,仓储无人化的主要是AGV的形式,包括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建设无人仓的时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AGV方案趋于成熟,京东等国内电商平台、物流公司,逐步建立了示范仓。AGV的弊端在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线路流程固定化并且不易改动,并且要求货物的高度统一,这也是为何京东的无人仓大多都是新建的为主。
OTTO和波士顿动力的方案,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方便在更多的存量仓库中使用。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取代了传统的人类搬运工,将负责搬动货物,而OTTO?Motors的物流小车,负责运送货物,整个过程都是无人化操作。相比AGV,线路更为自由,物品的尺寸可以更多样化,当然了,前提是在Atlas的能力范围内。
波士顿动力+OTTO?Motors的方案,也就是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物流小车的方案,更具备普遍适用性、无需特别改装、货物更多样性等优点,现在的缺点可能就是太贵,以及维护方面的成本还需要验证。
但因为这个方案的普遍适用性,例如,可以在物流仓使用、可以在生产车间使用、可以在物料存放处使用、可以在各类商店的仓库使用等等,仓库的场景更为简单,对自动驾驶的技术要求相比公开道路或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要低。可以取代现在大多在使用的叉车+人类驾驶员开车的搬运模式。
随着使用规模的提高,成本和维护成本是有可能下降的。这可能是仓储无人化的趋势。随着Atlas在仓储方面的应用,它再也不是那个只会负责在朋友圈搞笑的机器人了。
02?运输无人化
运输无人化,主要是仓到仓之间的无人化。运输无人化,目前主要是尝试使用自动驾驶重卡进行仓到仓之间的运输。
Waymo在宣布完成22.5亿美元融资的同时,也宣布推出Waymo?Via的自动驾驶重卡业务,与运输人类的RoboTaxi服务的Waymo?One互成犄角,完成了Waymo自动驾驶在人和物两大运输市场的布局。
运输无人化,已经被物流公司视为未来的发展趋势,UPS与Waymo、图森未来的合作,就是物流公司的尝试。
仓到仓之间的运输,是现在物流体系中成本最大的部分。根据Plunkett?Research的数据,以美国市场为例,包括航空、水运、铁路、管道和卡车在内的货运市场,价值大概是1万亿美元,而卡车运输占据了其中的70%,也就是7000亿美元。
而卡车运输中,刨除车辆外的成本:司机成本约占33.3%,燃油成本约占33.3%,高速费约占33.3%。自动驾驶技术,瞄准的是司机成本的降低和燃油成本的降低(自动驾驶技术会让车辆更省油)。这也是自动驾驶技术在运输无人化的最大动力。
03?投递无人化
投递无人化,更通俗易懂的描述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无人化。投递的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了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无人化,以及交付的无人化过程。
在2019年CES上,大陆集团展示了“级联机器人交付”系统,包括了无人驾驶的巴士和机器狗,其中,大陆提供的无人驾驶巴士负责运输,ANYbotiics提供的机器狗负责投递。
目前,国内志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公司,大多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运输问题,在交付过程,包括外卖的交付或快递的交付,仍旧需要人员配合,或者是投递到丰巢这样的快递柜,无法送到办公室或用户住宅。
“级联机器人交付”系统,无人驾驶巴士负责的是运输部分,而最重要的交付部分,则由机器狗来完成。机器狗在应对障碍物、崎岖地形、电梯、楼梯等场景,都比轮式车辆要具备优势。
当波士顿动力与OTTO?Motors合作,使用人形机器人在仓储搬运的时候,或许,下一步就是Spot在配送领域大展身手。
当然了,在投递无人化方面,有公司提倡在交付环节采用管道的方式,直接送到住宅或者办公室,这需要改装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就要新建管道,不适合现有建筑,更适合新建建筑。
例如,丰田在CES?2020期间,提出的Woven?City,就是采用了管道物流完成投递到户的过程。从上述的描述来看,整个物流系统的无人化,无论是仓储无人化,还是运输无人化,或者是投递无人化,都有着多种的解决方案,并且具备广阔的应用市场。
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很多的职业,再不努力,搬砖都没机会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