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中国民航大学是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的一所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1951年9月成立的军委民航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1958年12月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6月列入普通高校序列,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1981年8月10日,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6年5月30日,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
历经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群交叉融合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
2.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110.26万平方米(1654亩);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0亿元;建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有实习飞机21架,各种类型飞机发动机47台;图书馆现有馆藏总量145.2万册、电子图书142万册、国内外数据库70个;校园网出口带宽1000兆,可供近万台计算机同时上网。
3.学科专业
学校在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根据民航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并在国内和民航领域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学校现有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49个,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等4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办学资质、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1个国际合作办学硕士项目即中法航空安全管理硕士。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动力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点,飞行器动力工程、交通运输、飞行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为天津市品牌专业。
4.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涌现出一大批在民航业、天津市乃至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2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3人,民航特聘专家4人,民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9人。
5.人才培养
建校以来,学校为民航和社会培养了八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毕业生遍及民航各生产岗位及技术领域。全国民航七分之一的员工、三分之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来自学校,一大批毕业生成为民航工程技术和管理的中坚骨干,许多人成为业界精英。学校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万余人。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出台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行动方案》、《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八项工程》,《关于实施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决定》、《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等一系列重要性文件,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校女子柔道队一直雄据全国大学生女子柔道榜首,以北京奥运会女子柔道金牌获得者佟文为代表的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类大赛中披金夺银;男子篮球队多次打入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八强并获得第13届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亚军。学校遵循“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建有航空器维修执照考管中心、飞行签派员培训中心、工程技术训练中心,147学校、ICAO飞行英语培训中心、中国民航飞行人员执照考试点、中国民航飞行人员ICAO英语考试点等多个国际、国内授权培训、考试机构,承担民航机务、空管、飞行、机场、运输、乘务等各种岗位资格培训,为中国民航提供国际水准的各类技术和管理培训。
6.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机构12个,包括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中国民航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中国民航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中国民航机场工程研究基地、中国民航机务维修工程研究基地、中国民航信息技术科研基地、中国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学校注重发挥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致力于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针对航空运输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航空运输安全保障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为社会贡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0余项。中国民航大学现已经建成省部级大学科技园,是中国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重要基石,现有科技型企业16家。目前,大学科技园正致力于民航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高新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正在形成。
7.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欧盟工业委员会、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等民航组织和机构;与波音公司、空客公司、赛峰集团、罗罗公司等知名航空制造企业;与美联航、巴西航空、联邦快递等航空运输企业;与美国普渡大学、法国航空大学集团(GEA)、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国外航空院校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法国四所航空大学合作成立的“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已成为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法国航空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了八期“中欧航空安全管理硕士”,已成为中欧航空合作项目的典范。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培养了五期“航空工商管理硕士(AMBA)”。与欧盟合作开展了航空人为因素、航空规章一体化体系等项目的研究。拥有波音公司、空客公司、法国赛峰集团航空资料特藏室以及波音公司在全球唯一的一个非客户单位网站。学校在选派教师出国做访问学者、攻读学位和培训进修的同时,先后为新加坡、韩国、蒙古、南太平洋地区及非洲的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培训了多批民航专业人才。学校在对港澳台交流方面,积极开展校企与校际交流合作,与长荣集团合作开展了五期的青年教师研习交流,与中华科技大学、高苑科技大学等院校长期开展师资与学生交流。
学校发起成立了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维修协会、通用航空协会等组织,在民航专业协会组织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数据截止至2012年1月)
学校座落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位于北京城市总规划中核心经济区的重点发展带。紧邻四环,北临首都图书馆,毗邻北京欢乐谷,西距北京天安门车程仅15分车程。多条公交路线及轻轨途经该校,交通十分便捷。校园环境优美、静谧,花园式庭院,四季常青;教学设备完善,生活设施齐全,实行半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浓厚的东方校园文化。
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的党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严格精细的管理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和谐的校园生活,为全国各地莘莘学子开辟了求知的殿堂、施展才华的沃土。
民航管理学院自成立起,学院提倡“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因材施教、就业为先”的服务理念坚持向教学要质量,育人成才;拓展就业保障,无缝对接民航需求开设国际空乘、民航服务与管理、海乘服务管理、民航机务、高铁乘务、民航服务预科、国际飞行员等热门专业, 旨在为国内外航空公司、机场、民航空港酒店、国内外星级酒店、国际豪华邮轮公司、铁路等相关行业培养素质过硬、能力过强、综合水平过高的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健全的就业指导体系,重视与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不断的拓宽就业渠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宗旨,着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入学就与学校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多年来,学校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办学精神,并积极与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机场、空港酒店及邮轮公司、铁路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北京东方大学民航管理学院!
1984年,北京东方大学成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创办最早的民办高校之一。
200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综合评估认定该校为北京市首批24所合格院校之一。
2005年,教育部中央教育科研所评该校为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
2006年,2007年、200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估合格院校。
2009年,中国教育家协会权威推荐该校为“2009年诚信教育机构”。
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政协报、腾讯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评定该校为“中国社会满意度十佳民办高校”。
2009年,空姐招生信息网等多家媒体评定该校为“中国空乘示范大学”。
2010年,北京东方大学荣获“2010年度十佳优秀民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