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村人非常敬曾子,将曾子谦虚从师和他的教导作为传家风范。于嘉庆三年建了这座石牌坊,既纪念了曾子,又告诫子孙要学而不怠,志而不忘,这和新桥村历史上科举蝉联、人文蔚起是不无关系的。这座大宗祠的堂号也号以“大学堂”,可见曾姓人是如何崇拜曾子的。
曾氏大宗祠在民国初期改办学校至改革后建了新学校止。近百年来,此地学堂、学校,都是新桥曾氏子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可同时容纳在校就读学生500多人,一直被新桥人(包括今新二、上星、上寮等)称为大学堂。
曾参主修《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新桥曾氏则把《大学》中推崇的修身、齐家、安邦治国、平天下理念融入祠堂,并作为“家风”传训子孙后代。
历经元、明、清数代,曾仕贵后代人丁兴旺。自新桥立村后,播迁出的村庄有沙井街道的黄莆村、南洞村、上星村、上寮村等,公明街道的玉律村、长圳村、唐家村等,石岩街道的浪心村,以及香港的元朗村等。这些曾氏传人秉承大学家风的文脉,弘扬崇林尚武的精神,子子孙孙勤学苦读,博取功名,在明、清两代就出过数十位举人和秀才。
清嘉庆二十四年(1759年)舒懋官编修《新安县志·人物志·忠勇》载:“曾荣,邑之新桥人。其父天禄,曾任江南川沙营参将,庭训甚严。常勖以‘异日为官,当为朝廷实心办事’。荣亦以忠勇自负,由行伍历官至游击。”曾荣巡洋捕盗,屡立战功,升任南澳海门参将(正三品)。在厦门歼灭多帮海盗,后在一次出海追捕中以身殉职,年仅三十余岁。皇上下诏嘉奖封曾荣儿子为云骑尉,子孙世袭。
该志“选举表·重宴”条载,“曾文韬,新桥人,雍正乙卯科,重宴鹰扬”。文宴鹿鸣,武宴鹰扬,但需中举整个花甲(60年)后,才可享受。雍正乙卯科,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深圳历史上,见载只有三人享受过,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潘甲第重宴鹿鸣和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宴鹰扬。
该志“人物志·行谊”卷载:“曾恺,字泽西,新桥人,卢桐之孙也。性喜读书,家綦贫,好学晏如也。其学则专以主静为务,尝兀坐终日无情容,语人曰:‘此心实难把握,非功力既至,鲜不为所动耳。’而尤以诱奖后进为念,故邑中英俊,出其门者,多以庄敬自持焉。乾隆壬午年,始以廪庠领乡荐,未仕而卒。”
又载:“曾煜,字挹川,新桥人,领乾隆甲午乡荐。丁未,以教谕借补韶州府曲江县训导。到任,以振文教为己任,设帐于韶阳书院,多士宗之。历任十三年,曲邑科名鹊起,皆教泽所致。后卒于官,县令刘光晖为旌其额,曰‘儒林宗匠’。子殿传,诸生;孙澜,廪生,俱能以一经世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