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貌区沿蚂蜒河、亮珠河、大罗勒密河及松花江河谷分布,地势缓坦,起伏不大,宽者达10~15公里,谷底坦平,谷中分布着三级、二级、一级阶地(亦称台地)、高漫滩、低漫滩.以高漫滩为主要地貌形态.
三级阶地.沿蚂蜒河、亮珠河下游河谷两侧断续分布,见于赵家屯、冯家屯、赵炮屯等地.阶面较平整,多冲刷沟,向河床方向缓倾.高出河床平均水位20-50米,系由冲积作用形成的.
二级阶地.沿河谷两侧断续分布,主要见于万宝山林场、大沟、转山子、会发恒、天门、谭家村、伊汉通村等地.阶面平整,微向河床倾斜,高出河床平均水位10-20米,系由河流的冲击作用形成.阶面上常见牛轭湖及古河道,属堆积阶地.
一级阶地.系指二级阶地以下,特大洪水时亦不被淹没的地带.沿蚂蜒河下游河谷两侧断续分布,见于会发恒等地.高出河床平均水位5-10米,微向河床倾斜,由冲积作用形成,属堆积阶地.
高河漫滩.系指特大洪水能够淹没的地带,为河谷地貌的主要单元.高出河床平均水位2-5米,为二元结构的冲积粘砂土及砾石组成.适宜种植水稻.
低河漫滩.沿河床两侧分布,或在高河漫滩的古河道中分布.高出河床平均水位0-2米.由冲积之砂砾石及业砂土构成,局部见有沼泽堆积物.
从地理单元上说,方正县地貌可由西向东划为3个区域.
第一区域:西部低山丘陵区.这一区域为张广才岭余脉大青山,高度一般在海拔135米至400米之间,最高峰544.8米.包括珠河、新安两个乡和永丰、天门、会发3个乡的西部,总面积约为648平方公里.沟岔较多,地形复杂.总地势为西高东低.水土流失严重.山间沟谷地分布着冲洪积小平原,大都开垦成农田.西北角松花江南岸有块高漫滩,多被开垦.总体说来,这一区域耕地较少,除局部地块较为集中外,大多为零星坡耕地.
第二区域:中部蚂蜒河谷冲击平原区.这一区域包括永建、宝兴、永丰、会发、天门、德善、方正镇、伊汉通、松南9个乡镇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591平方公里,高程一般在海拔100米至135米之间.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较大河流有蚂蜒河、东亮珠河、石头河、桶子河、黄泥河、吉利河等.蚂蜒河河曲发育,沿岸多布牛轭湖,河漫滩上沼泽成片,两岸分为三级阶地.第一、二级阶地面积较大,二者之间没有明显陡坎分界线.这一区域为本县主要产粮区.第三级阶地高差较大,陡坎明显,阶地面多被蚂蜒河支流切割分离,由于长期侵蚀作用,地形起伏不平,多形成岗地,为平原与山丘的过渡地带,现已大部分垦植.
第三区域:东部中低山、丘陵区.这一区域是指张广才岭分水岭以北直抵松花江边的山区,包括大罗密、育林、奋斗三个乡镇和方正林业局、亚布力林业局的一部分.总面积1 732平方公里,高度在海拔135米至1 200米间.这一区域山高林密,县内最高峰即在这一区南缘.该区地形起伏大,南部地势高、坡度陡,北部略低缓,主要河流有大罗勒密河、小罗勒密河、石头河上游.这三条河流形成的河谷阶地,上游基本未开发,中、下游的小面积带状冲洪积平原已大部分开垦,其东北角沙河子有块三角形平原,尤利农业.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谷坡麓,谷坡与原始山坡或地面的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
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四者概念和成因不同,
1、盆地,主要特征是四周高,中部低,因盆状得名。按其成因把大陆盆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盆地,称为构造盆地,如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江汉平原盆地。另一种是由冰川、流水、风和岩溶侵蚀形成的盆地,称为侵蚀盆地,如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盆地,主要由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扩展而成。
2、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水流携带泥沙侵蚀使河谷下切;水流的侧蚀使谷坡剥蚀后退,包括谷坡上的片蚀、沟蚀、块体崩落;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3类侵蚀方式经常同时进行,只是不同时间、地段各有所不同。河谷的发育受到气候与构造的影响。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
3、山谷,指两山间低凹而狭窄处,其间多有涧溪流过。
4、峡谷一种狭而深的河谷。两坡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多发育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山区,由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根据上述地形地貌概念可以区分盆地、河谷、山谷和峡谷的不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