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圩圩
位于南宁市西南45公里,原邕宁县城西部63公里,唐武德五年(622年)至宋景佑年间为如和县治,元末年由苏姓人建圩,清以前称迁龙圩,又叫苏彝镇,民国期间改称苏圩至今。苏圩镇区居民达1.2万人,壮汉杂居。三日一圩,圩日赶集者,少至四五千,多则二三万。因苏圩地处邕宁、扶绥、上思三县交汇点,同时苏圩又是附近十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市场贸易繁荣,是原邕宁县最繁华的圩场之一,与宾阳芦圩镇齐名,素有“上苏(圩)下芦(圩)”之说。外销产品以西瓜、蔬菜、大米、果蔗、耕牛、生猪、鸡鸭为大宗。国道322线,邕扶(南宁—扶绥)、邕上(南宁—上思)公路经过本镇、南友(南宁—友谊关)高速公路也经过本镇,并在本镇留有出入口,交通十份方便。
苏圩镇在中生代上白垩纪,由于受燕山断裂运动影响,与吴圩镇形成了苏吴盆地。苏圩镇露出的地层主要有以下几种:下泥盆统,分布于苏圩大林一带,与古生界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中泥盆统,分布在苏圩佛子岭定棉等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马兴山、巴蕾山及旧定蒌以北一带。二迭系,主要分布于苏圩母猪山天招岭、定计、岜独等地。第三系,零星分布于孤立断陷盆地或山间盆地。第四系,分布于苏圩一带的溶洞内。
苏圩镇大多属丘陵和石灰岩山,属覆盖型岩溶区,总的地势是北、西北及西南、南方高,中部及东部低,由北、南向中部倾斜,山体多为土质山,海拔高度100—300米左右。该镇丘陵地形约30平方公里,海拔在250—400米之间,坡度120—350,主要植被为疏林草丛,主要分布在保安、保联、保城、苏保、联英、那海、镇宁、仁德、新德和龙德。
苏圩镇内有大量的石子田、铁子底田、粉结田、沙土田等,土壤肥力低,地表有溶洞,落水洞、漏斗及暗河出口,洼地等分布。覆盖层渗漏严重,蓄水条件差,旱劳灾害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