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春秋时的《诗经·大东》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到西汉时出现了两个重大转变,先是西汉初年,刘邦当了皇帝,就把自己当汉王时汉中郡的节日织女会带到长安,改名七夕节。《西京杂记》记载了刘邦的宠妃戚夫人过七夕节的情形,“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人俱习之,表明这个节日才刚刚兴起。
汉武帝时期,根据古代星相地下的地貌和天上的天象是对应原理,“天河连汉水”,经过天象与地象的对应和搜寻,把当时汉中郡辖内长利县(湖北郧西)境内的里河改成了天河。里河,原意是指大山里的河。至于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节,直到500多年后的西晋时代才出现。
天河的源头叫天桥河,牛郎通天之桥的意思,位于陕西省山阳县天桥乡天桥村。天河的中游湖北省郧西县土门镇茨坪村,在宽阔的天河水中央,竖立着一座高16米、底部直径约10米的天然巨型大石柱,被命名为金钗石,意思是王母娘娘用这个金钗石朝地下一划,就有了隔开牛郎和织女的天河。在郧西玄鼓山山脊与天河交汇处,两岸的山顶上远在汉代就建有石公公(牛郎)、石婆婆(织女),后来毁于战火。《同治县志》记载,“石婆峰,在天马峰旁,山石峻峭,藤萝垂绿,微风吹舞,披拂可爱。”而天河与汉水交汇处叫天河口,就是“天河连汉水”的确切位置。魏晋以后,牛郎织女故事加入了牛郎披牛皮上天的情节,在传说中才以银河就取代了天河。
湖北郧西传承、建构“七夕文化”具有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语源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的根据。郧西几千年来处于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文明背景之下,因而保留了几乎是原生态的民俗。天河流域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厚重的“七夕文化”积淀,天河的“七夕文化”习俗与汉魏六朝宗懔所作的《荆楚岁时记》一脉相承。郧西人喝酒猜拳还有“七个巧”或“巧七”的叫法。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在中国相沿成习、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