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的民俗文化,最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条村都办文化艺术节。村上的艺术节,每十年一届,至2007年是第二十届了,已有200年的历史。汶村人称文化艺术节为“做福”。 汶村艺术节,起源于清朝嘉庆二十二年。那时,因村上多灾多难,发生瘟疫鼠疫,为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平安幸福,村人便开始“做福”,抬着菩萨在村上巡游,连续吃斋十至二十天以表对神灵虔诚。他们定出每十年为一届“做福”,选定日子,就开始吃斋饭,并进行文艺大巡游。近几十年,社会稳定了,人民生活改善了,身体健康了,观念也有所转变了,因此,从1987年第十八届开始改名为文化艺术节,传承优秀文化艺术,摒弃一些封建色彩太浓的内容,加入许多具有较高艺术的节目。人们吃斋也改为四天,第五天开斋,大鱼大肉,举杯尽兴。而文艺活动,如大巡游、做大戏、摆灯饰等,一届比一届隆重。
汶村镇有11座祠堂,3座庙堂。汶村直街尾有陈氏祖祠,祠堂是为了立村始祖陈恺而建。祖祠较为宽敞,雕梁画栋,立柱上架着的长短横梁栋雕刻着人物和飞龙、凤凰、麒麟、狮子、花鹿、仙鹤、燕子等吉祥动物,栩栩如生,构成幅幅图案;还有荷花、莲蓬、流水、行云点缀期间,美不胜收。由此让人惊叹汶村人的建筑文化深博。祖祠的后面是“丰芑堂”,也是一个祠堂。祖祠左侧相邻的是长房祠。
陈氏祖祠右侧,有引宗陈公祠,也叫“六桂堂”。据说它原十分壮丽精美,但现在只存一块石匾,别无他物,村中老人感到十分可惜。村上人说,明末战乱,引宗父亡,母苏氏身怀六甲,逃往恩平,汶村陈氏凋零,陈氏祖先到恩平找到苏氏,劝说她回村产孩儿,以续陈氏血脉,苏氏回村生下儿子,养大成人,后来陈氏散枝开叶,引宗生有六子,所以此祠堂命名为“六桂堂”。该堂1958年被毁,1987年旅外乡亲为追溯祖德,捐资重建,成为引宗纪念堂,现作幼儿园。在陈氏祖祠前面,有座三遇陈公祠,是为了纪念本村举人陈王道而建。村东门处,建有“三圣堂”,村民称其为“大庙”,三圣堂建造碑记中记载:祖陈恺“雄州泊舟三圣寺侧夜梦,诸神告以进止逐负,神南奔,卜宅于此而庙,以立嗣后,由故鼎新,由小扩大,盖不知几更,神之力也”,后人为了纪念神仙、纪念先祖,希望神人先祖庇护后人,繁荣富贵,建立三圣堂。三圣堂右边,还并排着闻竹祠、三庆堂。此外,西康建有闻溪陈公祠、琨琦陈公祠等等。上坑旁有三皇庙。村上建祖祠,是为了纪念祖先。其实,建好之后,它们就成为村人聚集休闲、沟通交流之所。三圣堂、闻竹祠、三庆堂门前还成为汶村人开会的地方,因很空旷,每年春节,汶村人舞狮舞龙巡游,都集中这里出发。汶村的牌楼、牌坊,祠堂、庙宇,体现着汶村的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村上对这些文物,已重视保护,还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