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长城在当时楚国的分布,我国的历史文献上有清楚的记载,其中,北魏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潕水注》引南北朝宋人盛弘之所著《荆州记》记载:“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之瀙水,达泚阳界,南北联络数百里,号为方城,一为长城云。”意思是:“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从鲁山县开始,东至泌水,西达比阳界,南北连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也称作‘长城’。”
《水经注》还载有:“郦县也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若南北虽无筑基,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括地志辑校》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西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
根据这些资料,后人推测当时的楚长城大致应该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它们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
这座长城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省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将近500多千米。
其中,北线为东西走向。《水经注》称“其间相去六百里”,指自东部的叶县向西经河南省鲁山县、南召县至内乡县郦长城之间的大约距离,长城线路位在南阳盆地北缘东西绵亘的伏牛山沿线上。
北线的四分之三在南召县境内,有石砌关城53座,重要关门东有鲁阳关,西有野牛岭关。其次还有中部分水岭关,分别扼守着自洛阳南下的南北古道。
东线为北、东、南走向。其中东内线,自鲁阳关南下,沿三鸦路至南端的第一鸦。三鸦路,为洛阳南下经鲁山、南召通向南阳的著名古道,《南阳古代史话》称三鸦路为古“夏路”。
三鸦路段均在南召境内,中流鲁阳关水,简称“关水”。《清一统志》记载:“三鸦路以百重山为第一鸦,分水岭为第二鸦,鲁阳关为第三鸦。”
《南召县志·交通志·古道》记载:“宛洛大道,即古三鸦路,也称鲁关道,是南阳通往洛阳的一条重要通道。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西周时期,昭王、穆王为沟通宛洛,防楚北侵,故修此道。”
第二鸦所在的云阳关,鸭河、鸡河在此会流,会流处两山并立,三鸦路古道在此通过,故历史上被称为“北扼汝洛,南扼荆襄”的咽喉之地,为历代兵家所必争。
西线为北、西、南走向。其西内线,由南召县乔端镇的野牛岭南下,经板山坪镇的周家寨又名“金斗关”,南入镇平县,继向南入邓州境内的穰故城。据《南召县志》记载,与西内线相联系的古道有两条:
一条是马市坪古道,由洛阳向西南经嵩县沿白河入南召县乔端镇、马市坪乡、李青店,南达南阳,中间有著名的灌沟孔道,县内总长45千米。
一条为板山坪古道,由李青店经白土岗乡、板山坪镇西入内乡县马山口,远入武关,县内总长45千米。
另有白河航道,下通汉江,北至板山坪镇余坪。位于板山坪镇的周家寨,为楚长城的一座大型关城,位于金斗山上。
《明嘉靖南阳府志》称“金斗山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并称“明会典有金斗关,关因山盖置,跨内乡、南召二县”。至明代更名为“莲花寨”,清代初期经此地周姓旺族复修后又更名“周家寨”。此寨紧锁着板山坪古道。周家寨周围沿古道分布着黄路岈寨、楼子垛寨、黑沟顶寨、小曼寨、青风崖寨等10余座石寨城,集群分布。
向南入镇平县境又有菩提寺寨等有名寨城。《括地志》称“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应该是指这里的楚长城西内线。
楚长城之西外线,自南召县西北乔端镇境内的桃花庵寨、八里坡寨向西南,经京子垛寨、老界岭寨等入内乡县境。
这条楚长城,有的用石砌垒,有的用土筑墙,与天然的悬岩峭壁结为一体,形成当时楚国对外防御的巨大屏障,简称“古楚长城”,又名“内长城”。此条长城的“大关口”,为楚方城东段隘道关塞之一。这道关塞一直保存下来,位于河南方城县独树乡申辛庄村。
关口东侧为横亘于叶县西南之黄石山西麓的擂鼓台,北岭头和尖山诸峰;西侧为伏牛山东麓之对口门,旗杆山和香布袋山诸峰。东、西山峰夹峙,形成隘口。其构筑皆依山就岭,以南北两道土城构成有似新月形、面向东南的两道防线。
关口南北城墙相距30米。东侧的北墙依悬崖而筑,与南墙相距200米至300米。南北墙之间且有深沟,南城内侧有12米见方之土台7个,似为城堡。西侧之北墙亦依山岭而筑,在对门山顶和香布袋山均有石基城堡遗迹。
该关遗留之内外城垣总长度达约2.8千米,残高1.5到3.0米,基底宽10米、顶宽1.5米。城堡遗迹共有9处,规模宏大,设计构思周密,为研究楚国军事建筑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历史上,楚长城修成后,有一次,齐国要进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大夫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