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蛟桥镇域内有一座桥,它坐落在洪城通往京城的主道上,用麻石砌成。桥下是从梅岭丛山上潺潺流下的山泉水。百姓们靠田、靠水、靠路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给桥取了一个吉利的名字叫“通济桥”。后因许逊挥剑斩蛟精而易名为“蛟桥”,地域也因此得名,并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东晋初年,地区岁饥,天灾人祸接踵,民不聊生,屡遭洪水肆虐,百姓流离,洪患的起因乃系蛟精所为。蛟系龙的异种,其逊于龙,又忌于龙,不甘龙下,因而索性作怪专发洪水祸害人间。蛟精隐在山湫吐气成云,人畜在其气中即会被其吸吞,人们百感不安。
时有真君姓许名逊,尝炼丹于艾城之黄龙山。远近百姓知道许真君有道法,竞来告知,哀求真君施法除害。许真君深感百姓遭受蛟精危害之苦,决心带领弟子为民除害。刚进入蛟精穴地,发现山湫毒气涨空,蛟精避于穴中,于是飞符召神兵驱之,乡亲们擂鼓呼喊助阵。蛟出穴,且举其头颈十丈余高,眼目喷火,口吐毒气,甚是吓人。而许真君啸命风雷,指呼神兵,飞步蹑其首,以剑劈其脑,蛟精才被降伏,后引剑挥之,蛟精腹裂,有小蛟自腹中出,长数丈,逃奔六、七里在鼓噪声中乃返首顾其母。许真君乃动怜悯之心说:“蠢兹小孽,未为民害,且仓皇中犹知返顾其母,吾不忍污吾剑也。若五百年后仍为民害,吾当复出诛之。”之后,许真君遂回西山故居,继续潜心修道。蛟精腹中逃出的小蛟,一条逃往湖南洞庭湖,一条潜于通济桥下,其他小精或为泥鳅,或成鱼鳝不在话下。
好些年后,地区频遭山洪垄击,洪水猛涨,人畜遭危,百姓生灵涂炭。探其底乃是蛟精之后蛟螭作祟,在通济桥下作潭蛰伏,每每以兴风作浪为游戏,以祸害百姓为乐趣,不杀不得安民。于是在西山修行的许真君率弟子立即赶到桥下潭边,挥剑斩之,蛟螭死于桥下,血流数日。同时将逃于湖南洞庭湖的蛟精驱之于西山用铁柱、钩锁镇于井中。又铸铁符,镇鄱阳、湖口,杜其出入所,铸铁盖,覆庐陵元潭,制其所藏之薮,民得其安。
当地人们为纪念许真君斩蛟为民除害的伟绩,遂将“通济桥”称为“斩蛟精桥”历名“蛟桥”,所在地也随桥命名,称之“蛟桥”。在西山许真君修道故里,人们修建了道观“许仙祠”,南北朝改名“游帷观”,宋时历称“玉隆宫”,宋徽宗颁赐御书:“玉隆万寿宫”,人们以山地名习惯称之为“西山万寿宫”。 安峰山位于蛟桥镇西北,属西山山脉,是梅岭山的主峰,海拔418米。安峰山因其山峦叠嶂而显其峰,因其山峰挺峭而显其尖,谓之安峰尖。有日迎朝霞岚气飘渺,晚送夕阳紫光峥嵘的绝色,是南昌城西北的屏障山。
安峰尖,雅称文笔峰,这个雅称的由来相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很早以前,安峰山下厚石裘村的游馆要招聘执教先生。一位年方二十,貌不出众,身不过五尺的裘姓贫苦少年,为生计和前程所迫,欲到游馆竞聘执教先生。当他来到游馆发现已有三位大先生,捷足先登也来游馆候聘。裘姓少年甚觉历不及彼,貌愧于人,自惭形秽悔有来游馆争聘之想,真想一走了之,但又放不下面子,静心思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权当来学点东西,顺其自然吧!”也就留下来了。而此时,游馆学童的家长也为选聘先生左右为难,七八个学童只需一位执教先生,舍谁留谁甚难定夺。正在尴尬时,一位受尊重的长者提议:“请来竞聘先生者面对安峰,以安峰尖为题,以行走十步为时,作出一副为游馆执教的入门联,由众人评议,优者选为执教先生。”众人都觉合适,于是,三位大先生和少年列成一排,面对安峰构思入门联。三位大先生先是仰首望峰找灵感,后是左顾右盼求启迪,再是面面相觑好为难,一时无法招架。而裘姓少年沉思片刻,眉目顿开:望安峰借神笔,落厚石作笔砚。迈步道出:“笔插安峰写尽乾坤锦绣,砚迁厚石磨出今古文章”落下横批:“人杰地灵”。五步之内一气呵成,震惊四座。“好啊!好啊!”、“后生有为、前途无量”赞叹声络绎不绝。于是在座乡邻纷纷解囊相助,劝其执教莫忘求功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耽误自己的好前程。裘姓少年深知感恩,谢过众位,立志执教攻读两不误。由此,安峰尖亦有了文笔峰的雅称。
借安峰之雅称,历史上蛟桥地区也确实出过不少文人学士:青岚垅里的罗朝国、赤府乡里的鲁英、双江(今双港、港口)五里两尚书——曹秀先、裘曰修,其家乡均坐落和遥望安峰岭,实实是借神笔润锦绣留下传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