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塍人文荟萃,历代人才辈出。自宋至明清,计状元1人,进士67人,并曾有人位列九卿。现代出有蒋南翔、虞兆中分任清华大学校长(并先后任高教部长、教育部长)、台湾大学校长,一街双星光耀海峡两岸教坛的佳话。高塍籍副处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总数逾6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有1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19人。各项社会事业生机勃勃,全镇在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荣获“江苏省星火技术密集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和“江苏省文明卫生镇”、“无锡市信用镇”等称号。
高塍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期为吴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阳羡县,西晋永嘉四年(310)属义兴郡阳羡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宜兴县滆湖乡、成任乡一部,明、清分属宜兴县万二区、成任区和万金乡、成任乡,清末宣统三年(1911)为宜兴县四镇之一,民国元年为宜兴县七市之一,民国18年为宜兴县十三区,民国23年域内高塍乡、赋村乡、雅乐乡、亳邱乡、湖陵乡、胥井乡、高遥乡、鲍庄乡同属宜兴县第三区,民国35年域内为集善乡一部和高塍镇、复兴乡,1950年设高塍镇、高遥乡、赋村乡,1954年增设滆南乡,1957年合并称高塍乡,1988年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