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路版中国史》第一卷第一章 第六节:周灭商是不是“正义之师”? 自古以来,对于周灭商这一场大战,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商纣王的暴虐不仁、宠信妲己,所以周武王顺应民意,灭了殷商。” 照这个说法,灭商的周军完全可以说是一支“正义之师”,将水深火热的殷商百姓从纣王暴政下解放出来。 孟子正是这么想的,结果他就想不通了:“仁人无敌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按孟夫子的意思,武王伐纣,是以“至仁”打“至不仁”,殷商百姓应该打着彩旗、扛着美酒来欢迎周人,庆祝得解放才是,为什么抵抗会如此激烈? 这恰恰说明了一点,帝辛(商纣王)不是被仁义打败的,武王伐纣,绝非后世宣传的那样仁者无敌,而是鲜血淋漓的武装征服。 实际上,周人通过闪电战袭击殷商,在道义上完全违背了当时中原列国的国际道德认识,饱受指责。只不过周人以胜利者的身份,重新包装了这场战争的面目。 从史料残存的蛛丝马迹看,周人的包装工作极其到位,绝不逊色于当下的网络推手。在以下文字中,司马路将用两集的篇幅来叙述此事。 首先,为什么说周“在道义上完全违背了当时中原列国的国际道德认识”? 从军事上说,灭商一役,避实击虚、雷霆一击,漂亮至极。战后,周成功地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可称功德完满。 问题出现在政治上,周对商的“袭击”,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道义”问题。 这个道义问题的严重性,需从最早期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讲起。 所谓中国,其实就是“中央之国”。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五方天帝统治着各自的地盘。在地面上,对应的则是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所谓中国,最早实际上也就是今山西、河南以及陕西、河北、山东之一部分,即黄河流域。最早的中国人,也就是在这个区域内耕种田地以自给自足的一群农夫。 和同一时代埃及、印度的农民相比,中国这群农夫的处境并不太好,黄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河流,黄土地也不是最肥沃的土地,周围,还有窥视谷仓时刻想不劳而获的游牧人。 所以这一批最早期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人最初的民族性格:现实主义与合作主义。 所谓现实主义,体现在中国人对神的态度之上。埃及、印度、犹太的神多是自然神,主宰人的命运,人在神面前,唯有顶礼膜拜。而中国人的神,多数是自己的祖先或部族英雄,典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便是三代之中最敬鬼神的商人,在常常在祭祀之外对鬼神提出诸多要求。中国人拜神,往往有一种潜台词:“我来祭拜你,你要保佑我某事某事成功啊!”说白了,这其实是一种交易,或者说,是一种人与神的合作。(西方人也乞求上帝保佑,但这种心态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一个基督徒乞求上帝保佑,结果上帝不保佑他,这个基督徒会认为自己错了。但是一个中国人乞求某神仙保佑,结果神仙不保佑,这个中国人多半会想:这个神仙不灵,下次换菩萨拜拜吧!) 合作主义:早期的中国人为了与周边的蛮夷抗衡,以各种形式达成部族之间的谅解与合作,最终组成一个联盟,最早如炎黄联盟。中国人通过这个联盟来守护自己的家园。 尧、舜、禹都曾是这个联盟的盟主,夏朝的建立,使盟主的产生世袭化。 商人最初来自东夷,算是在联盟之外。可是通过与华夏人的亲密接触,获准加入联盟。当夏朝衰落,商人便取而代之,当上了盟主。 不论谁当盟主,第一责任就是讨伐四方的蛮夷、守护中国,此外,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开拓疆土,为联盟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皆然。 那么问题就来了,殷商作为盟主,征讨东夷,是在践行他的盟主职责。而周作为西伯(华夏联盟西部分会的会长),职责是讨伐西戎,守护西中国。然而他却乘盟主履行公务的机会,偷袭了盟主殷商的办公室,窃取了盟主宝座!(周人这种取得天下的做法导致了后世君王的“惧内焦虑症”,即害怕内部的叛乱更甚于对外敌侵扰的恐惧,这种“惧内焦虑症”发展到一个极端,便出现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奇谈怪论。) 周灭商,显然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的决斗,而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场霸主争夺战而已。战场之上,自然胜者为大,这无可非议。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更不是什么问题,战争本来就是诡道,周人利用一个好机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无可厚非。但是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道义问题。 譬如说一个帮会,你可以打败旧帮主,夺取帮主之位,但你不能乘帮主与另一帮派杀得你死我活之时,暗箭伤人,害了自家老大、取而代之,这样做,未免为江湖同道不齿! 所以伯夷叔齐才会“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他们质问武王:“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周人无言以对,想要动粗,还是姜太公拦住,说:“此义人也”。 以往司马路读书,总认为伯夷叔齐太迂腐,等到深入了解商灭周的历史曲折,才终于体会其中原来别有意味。 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做盟主除了有力气之外,还得有一张好嘴。为了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周人必须以一种道义上的诠释,告诉华夏联盟的成员,周取代商是正义的。这样的做法看似画蛇添足,其实却符合政治心理的需要,对于周朝将来的统治大有好处。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当时华夏联盟成员之间,也有一种默契,周如果得不到这种道义默契的认可,便难以名正言顺地做盟主。 也就是说,周人要做的第一要紧事,便是如何把周灭商之战包装成一场“义战”,掩盖周身为西部分会会长偷袭盟主的不义之名。 司马路说: “义战”包装不是贬义词,更不是周人的专利,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对外战争包装成“义战”,以蛊惑年轻人做炮灰。区分而言,有三种“义战”包装。 其一、通常得到主流意识肯定的“正义战争”,需要“义战”包装来争取外界的支持。如美国独立战争,就曾经积极宣传自己,以争取欧洲的支持。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做了不少宣传工作以争取外援。 其二、完全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对外宣传就是要把朝鲜从满清手中解放出来,使之独立。太平洋战争,日本也声称是在“解放东南亚”,这也是一种“义战”包装。 其三、介于两者之间、界限模糊的战争,也需要需要“义战”包装来赢得声势。周灭商之战其实就是这样一场华夏联盟内部的争霸战争,本身无所谓正义,但是无论从战前宣传还是战后统治角度而言,周都需要将此战包装成“义战”。 那么,周人究竟如何把一场“背后下黑手”的偷袭包装成为“正义之战”,我们下集再说!
周灭商是正义之战还是背后下黑手?(《司马路版中国史》06)
答案 《司马路版中国史》第一卷第一章 第六节:周灭商是不是“正义之师”? 自古以来,对于周灭商这一场大战,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因为商纣王的暴虐不仁、宠信妲己,所以周武王顺应民意,灭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人工智能系统AI生成,国外stocksnap摄影无版权图库。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外贸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