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8月,四川威远属于内江市。
威远县隶属于四川省内江市,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跨北纬29°22'~29°47',东经104°16'~104°53'。
威远县东邻市中区(内江市),南连大安区(自贡市)、贡井区(自贡市),西界荣县(自贡市),北衔资中县(内江市), 西北与仁寿县(眉山市)接壤,管理20个镇,幅员面积1289平方公里,有汉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等32个民族。
扩展资料:
威远县的历史沿革: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
秦隶蜀郡。
汉属犍为郡。
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
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
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
县城所在地为婆日镇(今严陵镇),“婆城”之名由此而来。
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县。
元初,废威远县。
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 )威远县并入荣德县,隶属于嘉定府。
明洪武九年(1376 年)复设威远县。
清初仍沿明制,县属嘉定州。
清康熙六年(1667年),威远县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1674年)复设;康熙二十年(1681年)再并入荣县,至雍正七年( 1729年)又复设威远县,属嘉定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威远县隶属于上川南道嘉定府。
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
同年11月1日,保路同志军攻占威远,宣布威远独立,成立军 *** 。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制,由省辖府(州、厅),威远县仍属嘉定府,县军 *** 改名县公署。
民国二年(1913年)恢复道制,威远县属上川南道,翌年改属建昌道(治所在今雅安市)。
民国十七年年(1928年)废道制,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威远县隶属于第二行政督察区资中专员公署(治所在今资中县城),直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
1950年2月,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威远县属之。
1958年,仁寿汪洋区所管辖的小河镇(回龙)、碗厂镇和越溪、白果、青林、太和、两河、玉林、永建7个乡划入威远县。
1968年,内江专区改为内江地区,威远县属之。
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改为地级内江市,威远县属之。
威远县隶属于四川省内江市,位于内江市西北部,四川盆地中南部。其陆地跨度在北纬29° 22′~ 29° 47′和东经104° 16′~ 104° 53′之间。东邻内江市中心城区,南接自贡市大安区、贡井区,西接自贡市荣县,北接资中县,西北接眉山市仁寿县、乐山市井研县。[1]
威远县面积1289平方公里,辖14个镇,总人口78.13万(2019)。2019年,威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1.2亿元,比2018年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272元和17003元,增长9。境内交通便利,至鲁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内威蓉高速公路纵贯东西。[2]
威远县分为低山和浅丘两种地貌类型。威远穹窿面积902平方公里,涵盖1.8-1.3亿年的地质历史。这里有300多平方的山地梯田,58条深谷,40多个湖泊,90多个古村落,63万亩森林。属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年气温18℃,无霜期329天,多雾期280多天。最热的时候气温比周边城市低6-10℃,所以被称为“红盆中的绿岛,热盆中的阳台”。[3]
威远县隋黄凯十一年(公元591年)设县,取“名远震”之意;中国涌现出胡、、唐林等名人。[4]威远古有“镜池夜月、沙岸晨钟、白塔抹烟、紫金叠绿、恒山落日、高窟飞流、古佛崖、老君丹灶”八景。如今,这里有圆顶风光、古村落群、林海氧吧等景点。[3]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5]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命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