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属于四川省。
达州,地处四川东部,辖4县2区1市,幅员面积1.66万平方公里,是人口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和革命老区,享有“巴人故里、中国气都”之称。
达州市古属巴国,东汉置巴西郡,梁置万州东关郡,西魏改万州为通州,北宋改通州为达州,清嘉庆时改达州为绥定府。1950年,设达县专区,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属川北行署区;设大竹专区,辖大竹、梁平、垫江、邻水、广安、渠县等6县,属川东行署区。
1953年,撤销大竹专区,将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垫江、广安、梁平分别划归涪陵、南充、万县专区。达县专区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1993年,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通江、南江、平昌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管辖。1999年,撤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原县级达川市改设通川区。2013年撤达县改设达川区。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达州市辖4县2区1市,即: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县市区:
1、宣汉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介于东经107°22′~108°32′,北纬31°06′~31°49′之间,东北与重庆市城口县接壤,东与重庆市开州区相邻,南连开江县,西接达川区、通川区和平昌县,北与万源交界。
2、通川区,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中部,东北与宣汉县相邻,西南与达川区毗邻,西北与平昌县接壤。
3、万源市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因地处万顷池和诸水源头而得名,位居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渝结合部、7个县市交汇处,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
截至2017年4月,达州宣汉县辖27个镇、23个乡、4个民族乡。分别是:
1、镇:东乡镇、土黄镇、华景镇、樊哙镇、红峰镇、七里镇、五宝镇、峰城镇、白马镇、君塘镇、新华镇、黄金镇、胡家镇、毛坝镇、清溪镇、普光镇、天生镇、柏树镇、芭蕉镇、南坝镇、双河镇、大成镇、下八镇、土主镇、柳池镇、马渡关镇、桃花镇
2、乡:明月乡、老君乡、观山乡、南坪乡、凤林乡、黄石乡、庙安乡、天宝乡、红岭乡、柳池乡、三河乡、东林乡、凉风乡、庆云乡、马渡乡、上峡乡、塔河乡、茶河乡、天台乡、漆碑乡、石铁乡、厂溪乡、凤鸣乡、花池乡、隘口乡
3、民族乡: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
扩展资料:
宣汉县的民风民俗
1、土家余门拳
土家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 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
2、宣汉民歌
宣汉民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部达州市宣汉县辖区内的一种民歌。种类繁多;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式结构多彩;受古老民歌影响,宣汉民歌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山歌;二是小调;三是号子;四是风俗歌。马渡民歌曲韵悠扬,世人传唱,马渡被文化部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
3、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了一种劳动山歌。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宣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