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概述
栟茶之名因渔而生,又名南沙。成陆于西周,初建于唐,发展于宋,繁荣于明清,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栟茶镇位于江苏省如东县西北部,地处黄海之滨,东临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洋口镇,南依河口镇,西北连接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并与东台市毗邻,为如东五大古镇之一。
栟茶镇面积95.7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建成面积6.5平方公里,镇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6.1万人,镇城区人口近2万人;共辖14个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境内有S225线、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洋铁路等交通大动脉穿过,拥有全县唯一的客货两用火车站。
?
2008年3月,栟茶镇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并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尤其是2014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获评“南通市级中心镇”、“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和“全国重点镇”,最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被评为“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将开启了栟茶旅游业发展的新纪元。
二、历史沿革
栟茶又名南沙,相传唐大历以前,海中有北沙,栟茶位于北沙之南,故名南沙。又云,本地产茶,故名茗海,亦名茶江。
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十道,栟茶居淮南道广陵郡,为煎盐场亭。 宋代(960年—1279年)栟茶属淮南路,建泰州茶场。元(1279年—1368年)栟茶属扬州路泰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栟茶场直隶中书省扬州府泰州县宁海乡二十九郡,此时栟茶已成为泰州与部盐、渔重要的集散中心,乡镇街坊已形成。栟茶场沿所在地划为居仁坊、牙香坊、河北坊、永安坊、通济坊五坊,每坊设侍证一人。洪武25年(1392年)设盐课司,属泰州分司,置大使、副使各一人。清代(1644年—1911年)栟茶中心区四面环水,市内分布着东街、西街、北街,40余条巷道,19座寺庙,13家各族宗祠,石板街1590条。
?
清雍正二年(1724年)栟茶属江苏布政使,扬州府泰州县,六年(1728年)场大使改定秩正八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泰州分县,新置扬州府与东台县,栟茶场属之。其时盐课司兼理民事。乾隆十年(1745年)灶户2667户,灶丁7541人。
1911年11月栟茶实行地方自治。民国二年(1913年)栟茶设市,建立市公所,改代议制,选举市、董两会。1928年栟茶市行政局成立。1929年栟茶与角斜行政局合并,改称东台县第四区公所辖48乡镇,同时建立栟茶镇公所。1936年,栟茶包括所属乡镇面积660平方公里,计36029户,182430人,辖24乡镇,356保,3587甲。东界丰利市,南界岔河市,西界李堡市,西北界富安市,北临大海。1940年10月,新四军进驻栟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栟茶自守泰县,管辖24乡镇。1941年4月改属泰东行署。1941年8月15日至1945年8月21日,日伪踞栟茶镇设立伪区公所,隶属东台县第四区。
?
1945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北区和中区合并为栟茶区,划属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