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三云步和右纺织步的区别是步形步法不同,即云步和右纺织布波浪步是正位和开位的步法,主要在开位使用,作用是开位时候前进,也可以后退,不是不可以后退,但一般不用。因为开位两人同向,后退都是后脑勺,看不见后面,容易撞人。所以开位如想后退,不如干脆用原地跷跷板变向后前进。
开位波浪步的走法:和跷跷板接近,只不过是一二三都前进,由于一是下,二三是上,走起来一路前进形如波浪,就叫波浪步。这是我在一个老年大学的交谊舞网站上学会的。走的时候也可以略转向,不一定笔直前进。
在此,要对现行广泛使用的开位大家惯用的“拖步”进行严肃批判。
所谓拖步,就是开位前进,两人直立,脚在地上拖着走,也就是出溜着走。为什么说拖步是绝对不行的呢?
拖步的来历:国标华尔兹的追步是拖步的起源,人们想改造追步,用于交谊舞,就演化为拖步了。
追步是前进的,节奏是“一,二哒三,五,六二二哒三,五六”。实际上可以不准确地说先四步,比如右脚进一,左脚前进二,右脚进哒左脚哒,左脚前进三(这个三实际已经是四了),然后右脚大转身反向五,进左脚六,再重复前面一二哒三,可以反复,但太多了就不好了,只能几次。
追步是起伏的,前后脚哒,走的是前后摆荡。特点为起伏与摆荡,是国标里很好的步法。
但是放在交谊舞里不行,追步太剧烈,一般人根本走不了,也不能多走,于是人们就逐渐简化之,逐渐演变为直立出溜了,名为拖步。
拖步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一二三二二三换脚拖着走两个循环,还有就是直立拖着一二哒三。
四十五团:前身是前进五场、前进六场和前进八场。
1966年1月8日,由农二师、兵团供销部、独立团调来的干部、工人为主体组建前进五场。有部分职工编入1连和工程连。同年1月13日,由兵团后勤部、工交处抽调的干部、工人,编入2连。3月6日武汉军区复员转业军人及家属,编入3连。
1966年5月中旬,有莎车调来的456名城市居民,编为前进五场民族5连。7月22日,浙江支边青年,编入6连。7月23日,上海支边青年,编入7连。9月23日,北京支边青年,分别编入4连和工程连。三省市支边青年共1160人。到年末,全场职工人数3095人,其中固定职工2952人。
1966年1月8日,由农六师工程支队调来的人员到达前进六场。4月8日由农六师109团3队整建制调来的干部工人,编入3连。7月23日,上海支边青年,编入2连。7月28日浙江温州支边青年,编入5连。
1966年1月9日,由农八师抽调的干部工人,组建前进八场。7月,918名上海支边青年,编入4连、5连、8连。338名浙江支边青年,编入2连、9连。
1968年10月4日撤消前进八场,并入前进五场。
1969年4月改番号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六十五团,同年7月改为农三师四十五团。
1975年,兵团体制改变,撤消农三师建制,改为喀什地区四十五团。
1982年,恢复兵团建制,仍沿用农三师四十五团番号。
2005年9月21日43团与45团合并,完成了一个党委、一个机关、一套班子、一本帐的中心团场组建工作。
四十三团:前身是前进三场和团结农场。
1952年3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四师十团三营组建为前进三场。
1957年7月由麦盖提县示范农场组建为团结农场。
1968年10月团结农场与前进三场合并。
1969年4月,授予农三师六十三团番号,同年7月,改为农三师四十三团。
1975年5月,农三师撤消后,成立喀什地区农垦局。四十三团隶属自治区农垦总局喀什地区农垦局管理。
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三团隶属农三师领导。
截止2005年,四十五团(中心团场)总人口2.4万人,有汉、维吾尔、回、满、蒙古等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0%。
四十五团(中心团场)有甘草、大芸、罗布麻等野生植物。团场主要种植粮食、棉花和水果等。是全国粮棉高产基地,1990年四十五团十五连职工张斗兰承包的21.3亩棉花,经中科院、中国棉花学会专家鉴定,亩产皮棉198.2公斤,创全国棉花单产最高记录。43团艾孜吾拉因于1974年和1982年当选为全国四届、五届人大代表,连续12年被兵师授予“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3次。2001年我团产的“巴旦杏”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几十年来,曾多次受到国家农业部、劳动部、文化部和自治区、兵师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