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名都有来历。但每个地名都出名,这很难也不可能。而油山,因为她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且风景如画,可谓闻名遐迩。还有人称“油山是一杆不倒的红旗”。
油山矗立在广东省南雄和江西省信丰、大庾之间,与广东的南山、北山联成一脉。距南雄城东北约160公里处。《南雄县志》记载:油山海拔1073米,东行有穆公寨(海拔789米),南行有西厢寨(海拔965米)、琵琶寨(海拔938米),西行有梅岭、仙人岭(海拔756米)等山岭。《南雄县地名考》之“自然地名篇”则这样介绍:油山在南雄县(今南雄市)东北部,大庾山脉的东段。神话传说,古代油山东侧有一座庵庙,名为“净明院”,后来在“净明院”右侧,一石洞流出食油,供庙内和尚食用而得名。面积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73米。东西走向,形成于古元古代的吕梁运动(编者说明:吕梁运动是指地质构造运动。古元古代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2500百万年(Ma),结束于1600Ma),山形完整。山体油砂页岩组成,土壤为山地黄壤,海拔800米以下是红壤。周围盛产竹木。目前有两条公路均可攀登油山顶,极目眺望赣州、南康、大余、信丰等城池。
在不少人眼里,油山地名稀奇古怪。很多人刚听到油山这个地方时都以为那里有一座山,山里有很多的油。怪不得,不知情者戏诌,上油山为山油;知情者笑嘻,上油山为“游”山。其实,关于油山的由来有一段传奇的神话故事。
据史书载,孔毓炎是孔子南支的后裔。他的祖先孔温宪因避兵乱于公元824年在油山峰西南边的平行(今油山乡平林村)定居,曾集资在山峰东面半山腰修建了一寺庙,名叫“净明院”。传说宋高宗绍兴九年,净明院的长老得道成仙,能腾云驾雾。有一次,他带着一班和尚到江西赣州一带化缘得到一桶食油后又把它倒掉。从此,净明院右侧石壁脚下的小洞口不断有食油徐徐流出,不管寺里有多少人,流出来的油总是刚刚够吃。后来,有一个和尚起了贪心,为了让洞里流出更多的油来拿去卖,把洞口凿大了,结果流出来的不是油,而是**的锈水。“和尚心肝大,想吃又想卖。”这两句话成了南雄人讥笑贪心汉的口头禅。也有人说这就是油山的来由。
油山是一座“秀色可餐”的山。她群山突兀,高数百仞,有的像观音,有的似石羊,有的如笔架,有的若山鹰,气势雄伟,景象万千。因此,人们称之为“油山耸翠”。据史料介绍,清代孔毓炎曾写过一首描述油山的诗:“油山如画翠连天,数染青云草染烟。百尺松衫倚屏列,一庭佳气荫阶前。”油山旖旎风光可见一斑。
油山又是一座“红色”的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油山都是革命根据地。这里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1929年红军从井冈山来到了南雄、信丰、南康、大庾,以油山为中心组织了信庾雄县委,开展了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等斗争,配合中央苏区创造根据地,向广东、湖南方面发展,打通与中央苏区、湘赣苏区的联系。红军长征以后,这里成立了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1935年红军长征后,项英、陈毅率部队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油山,展开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建立了以油山为中心的(南)雄、信(丰)、(大)余、(南)康边这个粤赣边最大的游击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及为争取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
信丰县位于赣州南部,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东邻安远,南靠龙南、定南、全南,西连广东南雄,西北接大余,北界南康、赣县,距南昌495千米,距赣州78千米。
一、全县辖13个镇、3个乡:嘉定镇、大塘埠镇、古陂镇、大桥镇、新田镇、安西镇、小江镇、铁石口镇、大阿镇、油山镇、小河镇、西牛镇、正平镇、虎山乡、崇仙乡、万隆乡。共有28个居委会、260个村委会。
二、嘉定镇是离县城最近的,其环境也是在这个县城说的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