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1821-1851)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
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临街六扇大门,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均铺以平整条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第二进明三暗五格局。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
花厅的最大特色是建有水榭戏台,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它是府内喜庆宴会的重要场所。水池面积60平方米,池底涌泉,长年不涸,池内养有金鱼、鲫鱼、龟鳖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戏台,坐南朝北,系单层平台;内顶上方形藻井,中刻团鹤,周饰蝙蝠,象征福寿双全。
戏台三面临水,中隔天井,面对楼阁,拾音良好。戏台呈方形,面积30平方米。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池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戏台正对面建双层楼阁,可供聚会、看戏或登高望远。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皆精工细作,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至今保护完好。
"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于是先有该巷荣归的春风中人,改"通潮巷"为"禄锦坊"或"棣锦坊",后有更得意的主儿,易其名为现在的"衣锦坊"。人们几无例外地,将荣宗耀祖的成就感和娇人傲物的心态,直接地广而告之。
衣锦坊明清艺术博物馆位于双抛桥衣锦华庭寿山石文化城2层,博物馆以仿古的建筑风格与坊巷的古雅环境相映生辉,独到的人文氛围引人入胜。馆内依据传统民居中的厅堂、书房、卧室、画室等不同场所,分别布置了八个别具一格的主体展厅。或休憩、或清谈、或共饮,在宁谧舒适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返璞归真的乐趣。
景点位置
福建福州鼓楼区杨桥东路19号衣锦华庭寿山石文化城2楼(近南后街)
南后街就是三坊七巷吗
福州的三坊七巷不仅仅是有3条坊和7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全长1千米左右,是福州三坊七巷的中轴所在。在南后街的东侧有7巷,西侧有3坊,是福州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这里不仅有提供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店铺,还有专为文人服务的刻书坊、笔墨店和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
南后街的东面是七巷,西面是三坊,或者说三坊七巷中间的那条街就叫南后街了。之所以叫南后街是因为它的前面有一条街称为南街(现在八一七路的一部分)。它位于杨桥路上,(杨桥路实际就是七巷中的杨桥巷),东街口百货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