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
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
至此,以京都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
汴河的前身乃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公元前364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市)。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公元前360年,魏国曾在黄河圃田(今郑州市中牟县西)间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公元前339年,魏国又从大梁城的北部开凿大沟引圃田水灌溉农田,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鸿沟的主干,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今荥阳县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向东南再经过陈的旧都(今淮阳县),向南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河。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从大梁东流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注入泗水;睢水从大梁以南自鸿沟分出东流,经过宋都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经安徽宿县,江苏睢宁县以北,注入泗水;濊水也在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经过蕲(今安徽宿县南)而流入淮水。这样以大梁为中心,就构成了济、汝、淮、泗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大梁凭借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诸侯辐辏”的魏国国都。魏国灭亡后,鸿沟不断遭到毁弃,秦汉南北朝之际,这里先后出现过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水、莨荡渠等名称的河流,尽管这些河流并不是一个河床,可走向都是自开封附近或南或东,大体上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开封可以说是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一个联结点。
通济渠是于公元605年开掘的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了720年。
公元605年,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
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龙舟,龙舟舟体巨大,运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无法通行。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从3月动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了,创造了人类开凿运河的奇迹。当然,这种奇迹的创造,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虞城县志》记载了一段杨广沿通济渠“巡游”的盛况:“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杨广乘坐的龙舟,实际上是奢侈豪华的水上宫殿,其“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侍处之”。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除尺寸略小一点外,其装饰和龙舟无异。在龙凤舟前后,另有三重高的花、鸟、虫、鱼彩船九艘,作为流动的“浮景”以供帝妃、王储、公主们游乐。这些龙凤舟和“浮景”船队,组成水上宫殿群体。尾随其后的是各类随行官员的船只数千艘,其后还有补给船只,承载各种供奉之物,以备随时之用。
这十几万人的“流动宫殿”,穿州过县,游山玩水,乐坏了皇帝、嫔妃,忙坏了地方官吏,害苦了黎民百姓。
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决定三游江都。当时,全国已经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一些耿直之臣上书劝谏,结果多人被杀。当杨广所乘龙舟行至梁郡(今商丘)时,官绅带领一些群众拦路上书谏阻,结果同样惨遭处死。就是在那次巡游到达目的地江都后,失道寡助的杨广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宫。
黄河与淮河。
通济渠又称汴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顺序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中牟、开封市、开封县、杞县、睢县、宁陵、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壁、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