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46分钟
304.1公里
途经:沪蓉高速、南大梁高速
成都市
进入人民东路辅路,行驶60米
左转,进入人民中路一段,行驶6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人民中路,行驶50米
请直行,进入人民中路一段,行驶110米
左转,进入西御街,行驶160米
请直行,进入东御街,行驶11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人民中路一段,行驶230米
右转,进入人民东路,行驶350米
请直行,进入蜀都大道,行驶290米
请直行,进入总府路,行驶770米
请直行,进入大慈寺路,行驶790米
请直行,进入东风路,行驶810米
请直行,进入水碾河路,行驶1.5公里
请直行,进入双桂路,行驶18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迎晖路,行驶4.1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东三环路四段,行驶1.3公里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东三环路三段,行驶2.7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沪蓉高速,行驶217.5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进入南大梁高速,行驶53.8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南大梁高速到银昆高速,行驶360米
靠左前方行驶,进入银昆高速,行驶5.1公里
靠右前方行驶,从银昆高速到S204,行驶1.5公里
左后方转弯,进入S204,行驶4.6公里
左后方转弯,从S204到盐井乡,行驶7.8公里
盐井乡
让您领略一下千年的盐井
天府蜀都,锦绣金堂,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文化历史悠久,人民勇敢勤劳,经过世世代代艰苦创业,营造了这块金玉满堂的宝地,创建着昌盛的文明史。
金堂古居蜀国近畿,今为成都市郊县。
县城赵镇距成都市区36公里。
县域位于东104?20′137"~104?52′26"、北纬30?29′10"~30?56′之间。
县境东邻中江县,西傍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南连简阳县,北接广汉市和中江县。
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形成大褶皱带,成都平原东沿,川中丘陵西缘,龙泉山脉中段由东北转向西南横卧县境中部,形成西北高逐渐向东南降低的地势。
南北长68公里,平均东西宽36.9公里,幅员总面积为1154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651045亩。
地域由平坝、丘陵、低山组成,西北部属川西平原,冲积平坝与浅丘占幅员总面积的14.7%;东南部属川中丘陵区,丘陵占74%;中部低山占11.3%。
从金堂地图画面展现出:县境首部长圆广平,腰部凹入,体稍狭长,下肢迤逦如垂绅,隐约如一只正在昂首面西站起的雄狮,坐落在千里沱江王冠上的县城赵镇三江地区,恰似狮头,县境最高峰就在头部的盐井乡老牛坡,海拔1046米,颈部以下斜向东南延伸至竹篙区的狭长地带为腰身,立起前肢在五凤镇,狮尾在土桥地区,后肢就在县境最低处云合乡的金简桥,海拔385米。
金堂历史悠久。
古为梁州境域;商、周及春秋战国为蜀国地;秦灭蜀国,入秦国蜀郡版图;汉、晋时,为广汉郡新都县东地、雒县东南地及犍为郡牛鞞县西地。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朱龄石于东山立金渊戍,戍所在今县治东南同兴乡州城村,以江水产金沙名。
西魏废帝二年(553),于金渊戍所置金渊郡,割牛鞞县西部分地区建置金渊县,割新都县东部分地区置白牟县,以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
郡治与金渊县治同驻今同兴乡州城村,白牟县治驻今青白区城厢镇。
北周(557~581)废金渊郡,并白牟县入金渊县。
唐武德元年(618),为避高祖李渊讳改金渊为金水县;咸亨二年(671),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金堂县,以界有金堂山得名。
初隶益州,后属汉州,县治驻今龙威乡新生村旧城址。
以后,代有兴废分合,屡变其制,至明洪武十三年(1379)后,金堂县建置再无变动。
1950年,初隶绵阳专区,1953年7月起隶温江专区,1976年1月划归成都市。
1981年1月划城厢、太平两区归青白江区。
县治自1950年10月28日迁今赵镇。
西藏大美高原这片珍贵的土地上,你总是被接连不断一个又一个神秘诱惑牵着,追梦在路上,芒康弦子那劲动的舞步,悦耳的歌声还未终断,游走在芒康高原,而眼前是那片片金色盐田如传奇般耀入眼帘,惊喜于来的太突然,震撼于他如天上掉下的一席丝绢,如一颗颗金色的宝石镶嵌在高原坡间,这里就是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果你到过你会疑惑西藏怎会有这般规模庞大的盐田,然而他切切实实存在着。澜沧江沿岸的盐井层层叠叠,非常壮观。与其说是“井”,不如说这是当地人搭建的土木结构平台,远远望去,陡峭的山崖上密密麻麻地竖着上万根木架,盐田映衬着天际,是一块块清亮的镜面,美丽如画。他就是芒康县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是茶马古道上的明珠,位于西藏东南端,属于横断山区,澜沧江东岸芒康县和德钦县之间,长达4900米这段澜沧江在芒康完整穿越了横断山。
(西藏芒康著名的盐井)
走到盐田深处,真实可见澜沧江这段最为狭窄的区域也是人类最难以生存的地区,但令人惊奇的是竟然在这狭窄的区域,盐井人靠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靠丰富的自然资源,竟然创造了如此辉宏的盐田景观。依山搭建层层的盐田气势雄伟,盐民们沿着祖先的足迹,走在崎岖险峻的小道上辛勤地劳作,这里盐泉资源丰富,较集中于上盐井、下盐井、加达3处,共有盐泉83个,流量为每日140—2288立方米。盐井自古就有产盐的 历史 ,盐民们将千百年来的制盐方式一直沿续至今,用土木建筑的盐棚,在江边挖井,井深有10米多,然后把卤水装入圆柱形的木桶里,靠人背将卤水灌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盐民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阳光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盐民的就是靠一双勤劳致富的双手在延续生命的同时也创造着世界上独特的一道人造盐田景观。盐井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 加工技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这些独特之处在于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在加达村看盐田,从下盐井条小道过去,过了桥再沿江往上游走,便能看见对岸一根根柱子紧密密麻麻地支撑着相连的盐棚,临江倚岸如崖壁上修筑的古栈道。
走进盐民生活,看最原始的生活劳作状态,连连搭建的盐棚,是用粗大的原木搭建成支撑的骨架,木架支撑的方形顶棚便是盐台,横铺一层木板,再垫上一层土或细沙。崖壁、木质盐台和支撑木三位一体,很是牢固。卤水沿着土层和盐架缝隙渗漏下来,风干后会形成一根根白色的钟乳晶盐,形态就和冬天的冰挂一样,甚是好看,细看支着盐架的一根根木桩,看似老朽得仿佛要倒塌似的。其实不用担心,它们长期受到盐卤的浸润,内部木质非常坚硬且不易生虫腐烂,再使用百年也没有问题。曾经有人想尝试用水泥代替传统的盐井,结果卤水很难干透,远远比不上传统方法搭建的盐井。一位老阿妈正在用圆木槌打制细盐,这里的制盐工作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男人们则负责卖盐。强烈的阳光,将女人的脸晒得黑红黑红的,纯朴、勤劳、善良能吃苦,独特的制盐劳作及生活方式已让她们过早的老了许多。风吹日晒和盐田渗漏,让卤水得以蒸发、结晶,经过多天的等待,一层层结晶盐就出现了。盐民们用木刮刀轻轻刮拢这层晶体,这些盐湿漉漉的,很像溪水里的沙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放进嘴里,咸味并不重。收集在竹背篓中沥干水分,这盐便制作完成了。芒康属高原温带季风性气候,虽然空气稀薄,但日照充足,春夏日烈风大,晒盐两三天就能好,而秋冬日薄风寒,晒盐则需五至十天。7月的雨季可以休息,当地人说“只要盐井还在冒出温热苦咸的卤水,我们就要珍惜这大地的馈赠。”愿这延续了千年的劳作方式,能够继续流传下去…
(晒盐)
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将被淹没掩埋。
芒康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 历史 上这里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也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在“茶马古道”上,盐田是唯一现存的原始晒盐人文景观。从唐朝至今1300年 历史 。现今,盐田边上就有专门的人来收盐,产了盐直接拉走,辛苦一年,一户人家大概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如果想要将卖得价格高一点,当地的男人们就自己用农用车,沿着茶马古道将晒好的盐运送出去销售。近的会运到云南德钦、香格里拉,远的甚至会走到西藏昌都和四川巴塘、康定等地。芒康盐井古老制盐术,堪称盐业史上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原始晒盐方式,古老的火化石象征最具特色的古老文化。特殊的自然资源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与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