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处理国际关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中美两国发展对外关系、推行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都是基于国家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
第一,中美贸易格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陆续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即使限制自华进口,也难以使传统制造业回流,只能转而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求替代。 第二,美国对华逆差程度被明显高估。中美双方已共同发布了关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的研究报告。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原产中国的货物通过其他经济体转口至美国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计算为中方顺差;二是在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国出口报关价格进而推高了中方顺差。根据研究结果推算,2009年美国实际对华贸易逆差应在美方公布数据基础上减少约600亿美元。 第三,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加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专门增加了47个出口管制项目,迫使中国用户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自美进口比重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按2001年的进口比例推算,2009年美国对华出口至少损失330亿美元。在美优势产品出口受限的情况下,中美贸易差额不是双方竞争力的真实反映。 第四,美国长期逆差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地位有关。“特里芬难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内在原因。当前,美元也仍然面临着既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为世界提供流动性,又要确保美元稳定的两难窘境。 第五,人民币汇率无法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同期美国贸易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而美国贸易逆差对华逆差下降16.1%。由此可见,贸易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而非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