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洋村隶属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在县城东南部二十几公里方向,村子座落于宁德、福安、周宁三县交界点。东邻福安市溪潭乡,西连本县咸村镇,南与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接壤,北毗邻玛坑乡,距县城47公里。乡道杉玛线直通本村,周华路贯通至溪潭周华,南北相连,交通便利。该村旧行政区划属宁德,新中国城里后划归周宁玛坑乡辖区内,为玛坑乡第二大行政村,距乡所在地7.64公里,村落面积1.7平方公里,下辖东岩岗、徐家洋二个自然村,全村现有730户,人口2000多人,八个村民小组。
溪边村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下坑村系宁德市周宁且玛坑乡行政村之一,距乡所在地10公里,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南部,东邻本乡孝悌村,西连本县咸村镇,南距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仅10公里,北毗邻玛坑乡东坑村,距县城50公里。有村道抵达本村。
该村村落面积3.21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527多人,130户,辖深湾楼、何岭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下坑村四面环山,且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村落座落在山脚,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绕村而过,村中古房屋居多,依山而建,新旧房屋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四周绿茶飘香、竹林苍翠,景色秀丽。
下坑村始建于清初,何氏先祖由河南等地入迁至此兴居,后不断繁衍生息。下坑原属宁德县管辖。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但已无法具体考证。解放前下坑村民积极参加革命,出现了何孙桂、何节亨、何陈烛等革命先烈;抗日战争出现了叶吴赐等抗日英雄。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功勋卓越,永垂不朽。
下坑村留有清朝年间何氏、汤氏宗祠各一座,古民居中的雕刻资源十分丰富,村落中的祠堂、古井、老石巷与独特的迎神祭祖、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此外许多民居中的匾额、古字画等因当时政局动荡不安,被破坏了许多,已剩无几。
下坑村物产丰富,茶叶是本村的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500多亩,林地面积达600多亩,竹林面积300多亩,近年来,该村还引进优质果树品种试种来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养殖业。同时,加强本村的养殖业的宣传发动,鼓励家家户户养鸡、鸭、兔、猪。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同时逐步完善农村道路硬化、农民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该村的发展。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下坑古老的面貌。
下坑村与孝悌村、赤洋村、东坑村、长峰村、芹太丘村、宝岭村、沈洋村、杉洋村、溪边村、紫竹村、首章村、灵凤山村、升阳村、玛坑村相邻。
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下坑村上榜。
下坑村附近有林工忠平王祖殿、九龙_风景名胜区、鲤鱼溪、陈峭古村、周宁滴水岩等旅游景点,有官司绿茶、官司云雾茶、周宁高山马铃薯、甘薯粉条、泥鳅面等特产。
溪边村系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周宁县玛坑乡东北部,座落于“千年古刹”--方广寺的山脚,距该寺仅2公里,东与福安市康厝乡接壤,西接玛坑乡沈洋村,是周宁县与福安市的交界村,距县城40公里。
该村地域面积6.28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达1376多人,360户,辖溪边、半山、东垅、社坪、倒岭、前洋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溪边村四面环山,村落布局星罗棋布,比较零散。村中古房屋居多,依山而建,新房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小溪数条绕村或穿村而过,景色秀丽,固得名“溪边”。该村民风纯朴,村民直爽、热情,受福安民间文化的影响大,多以福安方言为主。
溪边村居民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外地迁徙至此,逐步发展壮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村民多以彭姓为主,曾在清光绪年间有过秀才数人,半山自然村多以林姓为主,清末时期十分富足,解放后多被评为地主或富农,至今在外工作人员数十人。
溪边村有清末民国初期的木制结构房屋三十来座,且多以座北朝南为多,屋内古朴雅致,整洁舒适,许多雕刻古朴美观,极为精细,具有美价值。村中有彭氏和林氏祠堂,已有百年的历史,保存着二氏的家谱和族谱等。村中古井、石巷与独特的民间迎神祭祖、辞岁迎新等风俗交融出山村独特的魅力。此外,还有陈婧姑(俗称“奶娘”)、林公宫等庙宇数座。倒岭村清代古屋至今保存着当年举人还乡的匾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溪边村水田和旱地面积达1500多亩,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经济作物有马铃薯、蔬菜、茶叶等。主要以茶叶为主导产业,茶园面积达1381多亩,近几年来,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立足村庄地理优势,发展种植芦柑、水蜜桃、板粟等水果。该村森林、竹林、水力、钼矿等资源丰富,林地面积达9818亩,竹林面积达1000多亩,溪流水量大,且全年不会干涸,具有建设中型水电站的地理位置优势。在与首章村交界山地蕴含储藏量较大的钼矿资源。除此,养鸡、鸭、羊、牛等成为该村的副业,并在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形成规模。
溪边村附近有林工忠平王祖殿、九龙_风景名胜区、鲤鱼溪、陈峭古村、周宁滴水岩等旅游景点,有官司绿茶、官司云雾茶、周宁高山马铃薯、甘薯粉条、泥鳅面等特产。